万千微木 终成伟岸林海

首页 > 美文 > 经典文章/2019-01-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年初,三个多月时间,捧读了孙皓晖老师著作的《大秦帝国》,六部十一卷,许多篇章回头去又再读。
    书中浓烈厚重的战国精神与战国性格,是战国特有的大争精神和阳谋风格。中华民族整个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相续,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的文明传统起了决定性作用。如果说,大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虎狼之国”,那么这部著作就表现了这样的虎狼精神,是我们民族曾经拥有的虎虎霸气和改天换地的创造力。秦帝国是中国统一文明的正源,是它创建了中国的统一文明,而不是其他时代。
    读罢,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秦人的自豪骄傲,很张扬地显现了。
    孙皓晖老师认为,长期以来的历史遮蔽,让秦帝国特殊的历史价值遭到严重错误解读,各种戏说泛滥,更使得秦帝国乃至春秋战国的历史风貌面目全非。要廓清历史消除误读,第一要务是史观视角,就是站在什么高度以什么样的眼光审视这段历史。秦帝国是中国走向全面法制社会的历史镜子。  
    秦统一六国,在当时的华夏世界获得了极其热烈而广泛的拥戴,这种天下归心的历史情形,被后世的非秦烟雾长期遮蔽,以至于今天许多人的历史意识里,秦灭六国给社会带来的只是灾难。秦帝国整合民生的系统政策,是推翻秦暴政说的最基本事实。直至秦帝国灭亡之际,其财富积累富庶程度,都远远强于后来的西汉强盛时期。
    历代对秦的一些客观看法,都被“暴秦论”的主流所淹没,后世客观评价秦的人越来越少。近代以来,虽然对秦的态度有所改观,但都不是震荡性的,没有形成普遍的共识。对秦传统否定是中国文明的一个悲剧。
    于是,这部鸿篇著作以文明史作为最高点切入,力图艺术地再现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艰辛悲壮历程。大秦帝国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帝国,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
 
    最近,再读了孙皓晖老师所著《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三卷本,《中国文明正源新论》一卷本。
    孙皓晖老师著书的主旨是提出中国原生文明的概念,重新理清和书写中国前三千年文明史,细致梳理了秦帝国之前中国历史的七大历史性跨越,总结出中国民族五大生存经验。《大秦帝国》只是一味相对丰厚的药引子,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于,是将中国的文明史传统,恢复定位到以秦文明为根基的中国原生文明精神中去,真正地以宏阔博大的诸子百家洪流为根基,而不是孤零零地矗一根枯木桩作根基。孙老师一再强调,中国文明的强大与不朽,不在变形的末端,而在雄厚的原生时代。
    中国文明分为前三千年和后两千年两大时期,这是孙皓晖老师的划分。前三千年是我们原生文明根基时期,它和后世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创作性、连续不断的文明跨越性。这期间,中国文明可以说有两次比较大的跨越,而具体到每一个阶段、每一个政权在他所经历的历史阶段中也都完成了自己所应该完成的文明跨越。这两大文明跨越第一指的是大禹时代,中国由此走进了国家文明时期,第二个大的跨越就是从春秋开始,历经春秋、战国的酝酿,实现了统一文明的跨越。
    中国文明五千年,法儒共生,百家争鸣,多元共存。前三千年是我们的文明高原圣土。在这时期,华夏族群历经了七大时代——五帝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帝国。其中每一个时代,我们民族都实现了一次巨大的文明跨越。历经七次大的历史跨越,我们民族终于登上了中国古典文明高原的最高顶峰——秦帝国时代,成功实现了中国疆域的统一,成功创造了中国文明的统一,给国家与民族奠定了永恒不朽的历史生存范式。
    历时十年的秦统一中国的战争,从公元前231年开始,第一个目标是崤山以东六大战国其一的韩国,秦国的政治军事应对都很成功,史料记载的相对明确,被其忽视的是,秦对战后赵国社会的稳定方略也很成功。我们走进秦帝国时代,历经了风起云涌的统一疆域的战争,历经了统一中国文明的大创造大整合与大建设,历经了风诡云谲的复辟暗潮,历经了反复辟时期严厉镇压的铁血风暴。始皇晏驾,天下大乱,空前的文明,突然止步。
    从汉武帝开始,华夏文明形态出现了巨大的历史落差。基本标志是:一,我们的文明与文化从自由竞争人为地强制地转向了独尊;二,中国文明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大变革大飞跃,开始了两千余年地平线式的涌动发展,虽然也有过局部的文明突破与技术性质的社会发展,却再也没有出现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文明形态的整体跨越。唐宋之后,更是严重地僵滞下滑。文明之魂的文化与思想体系,僵化了,文明生命的国家创造性,萎顿了。
    著作中的“原生文明”,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的整个演变中那一段生长、成熟、沉淀、稳定的时期。这种文明就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基因一样,一旦形成,便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国家民族的命运。比如中国统一文明之后,就在两千多年之中没有变化,所以中国统一文明就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最高峰。
    文明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长期历史实践所形成的整体生存方式,包括四个基本面:首先,一个民族群在进入国家时代后以社会制度为核心的所有创造形态。其次,一个民族群以生产方式为核心的所有实践形态。第三,一个民族群的社会生活方式。第四,一个民族群在历史与现实中所产生的全部精神创造物,也就是种种形式的社会文化。当然,也包括了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与创造。文明是整体,文化只是局部形式;文明包括文化,文化不能包括文明,更不能取代文明。
    一面呈现历史,一面解析历史,是这部书的基本特征。文明忧患意识,是一个民族永恒的安全底线。我们应该告别“不争论”的特殊时期了。作为对中国原生文明的深入透视,需要全面研究中国原生文明七大时代,对其进行更为系统地理论说明,最终明确我们的文明根基。揭示中国原生文明的强势生存本质,揭示中国原生文明在前三千年历史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具有着再造生命状态的深远意义,是我们实现新文明跨越的最基本的条件。
    鸦片战争一百六十多年后,我们民族面临新的文明跨越历史转折,孙皓晖老师期望,重读我们的文明历史,以新的价值理念寻求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抬起头直起腰,领悟那些隐藏在当时社会实践逻辑中的历史延长线的指向,对于我们这个从未在当代历史条件下整体反思自身文明、要在世界民族之林确立文明话语权的民族,具有极为特殊的意义。“五四”起,对文明史的反思过于简单化,对历史研究的现象为,不是事实不清,而是是非不明。中国关于历史事件的研究和记载是世界之最,但对如何总体认识自己的文明历史,如何总体判断自己的文明历史,以及总体上如何划分演进的阶段等,这些作为历史研究最高端呈现的作品和思想一直没有出现,全世界的历史研究的高端阶段,应该是历史哲学的出现,以及文明史研究著作的出现。
    中国经历了两次文明飞跃,下一次文明跨越在几时?谁也不清楚,相信万众齐心就会到来。中国文明的根到底隐藏在哪里,它所表现出的文明最基本的那些健康明朗又阳光的因素是什么,几乎没有答案和研究。

     在孙皓晖老师看来,中国当下正面临第三次大的文明转折,转折的实质是中国要从残酷的农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混合体,发展到未来的工业和科学时代的商品经济文明,就是新文明形态。
    《大秦帝国》《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无疑会给我们民族新的文明跨越提供历史经验。书中讨论两大时代的意义,在于我们继承中国文明遗产要寻求良性美好的东西,目光要越过两千年,直接与原生文明对接。如西方的文艺复兴越过了沉闷的中世纪,与古希腊古罗马对接,文艺复兴才如此蓬勃发展。现在研究原生文明的意义是要明白原生文明和后两千年文明不同,继承那些健康阳光创造的精神,寻求我们民族优秀的核心价值观。
    知晓中国历史的人们都知道,也都难免有疑惑,为什么五千年的文明大国,却在近现代如此的被动而穷弱?不可一世的气魄和强大去了哪里?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成了西方世界的从前,而他们,却俨然是曾经的我们。许多西方学者疑问,为什么中国古代文明与科技遥遥领先其他文明,为什么现代却远远落在其他之后?
    一个民族的发展,要保持悠长的生命力,保持饱满的生命状态,就必须有坚实的文明根基。这取决于文明传统的丰厚,取决于清醒的历史意识而确立的继承原则,为再次的文明跨越,为国家文明话语权的确立,揽回宝贵借鉴价值的历史资源和精神支柱。
    随着日渐融入世界潮流,当今社会思潮弥漫出浓厚的“西方理想”,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渗透于我们的社会,许多人企图以西方文明为模式改造中国。本书因此忧而生,这样的历史时刻,揭示中国原生文明强势生存本质,揭示中国原生文明在前三千年历史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使我们的社会意识越过两千年萎顿期,与前三千年实现精神对接,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具有再造生命状态的深远意义,是实现新文明跨越的最基本的条件。
    孙皓晖老师书中一再强调的“强势生存”,不是主张强力侵略与暴力战争,而是中国原生文明的生命力与核心价值观。这种核心价值观所支撑的中国文明的强大生命力与强大创造力,在汉武帝之后日趋衰减,以致西方列强崛起时我们成了任人宰割的“古老肉”。近代史以来,中国文明的强势与自信基本不复存在,在救亡图存的百余年中,对于重建强大中国文明,许多人失去了信心,跟在西方文明之后亦步亦趋。当前的使命,应该平和客观冷静地重读中国文明史,历史意识先从传统中得来的既定结论中跳脱出来。我们有原生文明的根基,极其坚固和不朽,伟大透彻的智慧,是世界的巅峰之际。
    经历了民族怯弱奴役阶段,经历了长期思想禁锢磨难后,今天茫然的结果体现在,将一些熟悉又陈旧的局部传统文化无限扩充渲染,在枝节末节里纠缠,乐此不疲,以其当作国宝国学,并以某种难以言说的心态进行推崇和演绎,不遗余力地大肆传播宣讲,深厚文明再次被扭曲和狭隘化,这是另一个偏执的端口。为什么不能以宽广的胸襟去理解和解读曾经辉煌的历史文明,何时可以理性地从存私的个人角度抬起头来,进而冷静地扪心反思。我们的文明史意识苍白得惊人,文明话语权缺憾的令人痛惜。
    文明的跨越,是百年千年的积累,对历史的回望,旨在寻求了解当前的迷茫和辨识未来的道路。必须做的准备工作是,思想垃圾的清理,价值观的重建,思维模式的修复,民族良知的唤醒,意识形态的重建,对外来势力谄媚的政党统治下生存的抗争,恢复重建中国文明的自信心,认祖归宗,沉心研究,再对未来走向做出准确客观而实际的判断,寻找新生的出路,寻求迈出脚步的根基和动力。
    《大秦帝国》《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两部书,势必引起社会广泛的讨论争论,只愿我们的指指点点,不在于文字的表述力度,不限于观点的激烈程度,而是以此为契机,立足实践,开阔视野,共同思索中国文明的本质问题。中国,自古是求变以求进求更生存的民族,尧舜禹时代起,就没有停止过,没有放弃过改善环境、改善生存质量的积极抗争,生存顽强,来自求变,变得更好。
    求变图存,变法强国,变利民生,所以战国时代有了“法后王”思想体系,求变求新求生存,是这个民族自觉的本能。《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大秦帝国》这样深刻揭示文明生命状态的著作,有争议是好事,科学文明进取的良性争议,总比温吞消极无作为来得更有意义。如著作老师所言,此书好似精卫所衔着的一支微木,但,可以是试图填平沧海的一种努力。

上一篇:愚人所为愚     下一篇:阴郁不止一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