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寒: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微型小说,附名家欣赏)

首页 > 美文 > 情感美文/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者:梅寒

  是一个夏日黄昏,西天的云霞像着了火。画家走在村中央那条铺满木屑的水泥路上,被深深地震撼了。村子不大,只有一条街,街的两边,林林总总,是形态各异的根,弯曲遒劲的,内部中空的,与山石紧紧胶着在一起的……光滑的横断面,大多已变得模糊不清,看不出根的年轮了。但只看那比圆桌面还要大的断面,就能知道,那些根的上面,曾经支撑着多少棵参天巨木。

  那些树根是从不远处的原始森林里运出来的,运到村里来,经过那些能工巧匠的安排,一棵棵黑乎乎毫无美感的根便有了艺术的灵魂,成了都市雅人喜欢的根雕。这些,是画家从路边一位正在加工根雕的少年嘴里打听来的。

  少年黑瘦,十五六岁的样子,却能熟练地操作手中的电锯电钻,将面前树根上多余的部分切除掉。打磨,清洗,抛光,一只栩栩如生的雄鹰已渐露雏形。

  “我们这一带现在都在做这个,没人出去打工。打工才能赚几个钱?我们一座根雕卖出去,就上十几万。”少年耳朵后面夹着一支香烟,眯起一只眼睛打量他手上的作品。“干这一行,眼睛要毒,给你一段树根,你要一眼看出它里面藏着的东西,是人是马,是虫是鱼,顺势给它们做出最好的造型,那样才会卖一个好价钱。不然,就白瞎了好树根……”面对一脸惊奇的画家,少年侃侃而谈。

  少年十岁就开始跟随父亲一起学习做根雕了。

  画家听得愣住了。他想再问些什么,终究没再问下去。旁边少年的父亲,已经发出不太友好的暗示:“您看好什么没有?!看好了就谈谈……”

  画家仓皇而逃。逃离少年和他的父亲,也逃离噪音与木屑飞溅的村。

  那些已经成品的根雕,巨型的狮子,脑门油亮笑口常开的如来,在黄昏的余晖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们,已经不再是根,运到都市人的豪宅庭院里,摇身一变,就成了象征财富与身份的艺术品。画家却无法看到那些,或者说,他是无法忍受自己看到那些。刺耳的电锯声里,他听到一种越来越清晰的哭泣声。是根的。是那些没有了根的树的。是没有树与根的大山的。

  画家疯了。在亲人朋友的眼里,他那个举动无疑是疯狂的。他背着画夹逃离加工根雕的村,回到自己生活的都市。他把自己那些年所收藏的画——自己的,其他人的,一律低价出手。他把自己唯一一所栖身的房子也卖掉了。画家急需要钱,而那些钱,在外人的眼里,就是拿树叶往巨大的黑洞里填——画家要拯救森林,拯救那些非正常死亡的树。那些树,那些根,原本的命运是在深山里终老,自生自灭,而不是变成供人赏玩的根雕,置于有钱人家的屋宇庭院。

  画家仍然画画,却不再画小桥流水枯藤昏鸦。他只画树桩。只画原始森林里那些参天的古木,被抹根锯倒,黑乎乎的树桩上,站着孤零零的鸟或者游走着几只孤单的蚂蚁……那些画,不是他凭空想象出来的,是他在层峦叠嶂的原始森林深处遇上的。

  画家把那些画,拿到都市里,不为换钱,只为唤起人们心底的一种意识。如果没有那么多的人玩赏根雕,这个世界还会有那么多哭泣的树吗?

  那片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在那里,绵延生息了多少年了啊?画家进去时,忍不住抱着一棵巨大的香樟树哭了。他听说,有人已经打算要承包下那片林。商人的眼里,那片林就是一只巨型的聚宝盆。成片合抱粗的古树下面,藏着价值上千万的根雕。

  画家辗转反侧,最后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去见当事人。他要承包那片林。

  画家最终以不菲的价格把那片林承包下来。他只要守护权,不要拥有权。傻瓜才肯的交易。

  两间小木屋,一个篱笆小院,是画家自己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就在林的深处。画家的生活,从此以那两间小木屋为圆心,以他的那片森林为半径。他徜徉在那片鸟语花香的世界里,画画,与树对话,也充当树们的卫士,如果有哪个胆敢来冒犯他的树,他手中的长枪长叉绝不答应。

  那样的生活,清苦,却不寂寞。

  多少次旭日东升,灿烂的晨光里,画家在家门前的小坡上画画。画树,那些沐浴在时光里的树,欣欣向荣,枝繁叶茂。不再是树桩。他的那片森林里,自从他来,就没有出现过一棵树桩了。

  画家很天真也很乐观,他想,等那片林保住了,他再转向下一片林。

  然,画家终究是没等转到下一片林去。他死了。在某天清晨,在他画画的树下,他倚着树根,睡着了……

  无人知道画家的死因,只有人们走过他生活过的那片森林时,偶尔会提起:听说这里曾经来过一位年轻的画家……

  风吹过,满林的松声叶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似问,似答……

  (此文系2012年广西“崇左杯”微型小说获奖作品)

赏析:立意全留白:经典里的创意写作方法

作者:刘海涛

  情节型的微型小说的细节形态和故事材料,一般是从正常形态开始的,我们看到的背景细节、启动细节以及发展细节(1)及(2)等都像是故事从远道来,以生活中常有状态和客观发展次序进入读者的阅读中。从发展细节(1)或(2)开始,微型小说的情节、细节开始渐变或突变为反常形态了,人物的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出现异常、反常、怪异等传奇因素、色彩。反常与传奇的出现,当然会迅速凝聚读者的阅读注意,读者内心开始形成阅读悬念:怎么会这样呢?人物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怪异与反常呢?这种怪异与反常发展下去会有怎样的结局呢?高潮细节出现时可能会带来读者没有猜测到的意外结局。此时,作家的机智构思,就是让高潮细节里的“反常”与启动细节和发展细节(1)里的“正常”建立起因果关系;能建立因果关系的,就能让读者理解、认同人物反常背后的生活的合理性与人性的合理性;理解、认同了反常背后的合理性后,读者才进入阅读顿悟,有了阅读顿悟就形成微文学的创意。现在我们提出讨论的话题是,作家让读者理解反常的合理性,作家让读者领悟文学创意将大致有这么几种方式:全点破;半点破;全留白。于是:微型小说的材料和立意的组合形态将出现:

  正常+反常——全点破;

  正常+反常——半点破;

  正常+反常——全留白。

  梅寒的《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属于第三种情况:一个画家在一个镇上,看到林林总总的造型生动的根雕艺术,一个少年人介绍说:树根是从不远处的原始森林运出来的。这个启动细节可以说是人物与故事的正常形态。从正常到反常是这样的:画家从少年口中得知真相后,仓皇而逃;画家在旁人看来,他已“疯了”;他卖掉自己的所有家产,承包了那产出树根的原始森林;画家竟然“只要守护权,不要拥有权”——这就是发展细节(2)——画家反常的、怪异的、带上了传奇色彩的人物行为方式。高潮细节:画家“倚着树根,睡着了”,“无人知道画家的死因”。高潮细节是画家用了行为代价(死亡)将反常和怪异写到了极致。如何理解画家的反常与怪异呢?作家全留白了。看作品的最后一句话:“风吹过,满林的松声叶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似问,似答……”悲剧性的叙述基调,实际能让读者想象出作家留白的内容:作家的环保良心让他用全部的家产,甚至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守护原始森林的自然美和生态美。这就是读者想象出来的人物的行为动机。这个想象出来的人物行为动机,会让读者理解发展细节(2)里的人物所有怪异的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理解了这个反常的细节和材料出现的生活的合理性和人性的合理性。

  微型小说的文学创意的产生,相当大的根源就在这种“正常+反常——全留白”的情节模型里。写作者为了让读者能够无障碍或者通过自身努力克服了障碍来正确理解反常与正常之间的因果,他可能会采用全点破、半点破及全留白的方式引导、暗示反常与正常之间的因果。而立意全留白,就是微文学创意中智慧含量较高而艺术风险较大的高级技法。读者通过作家叙述的反常与正常相连的故事,能够大致、基本理解、认同反常状态下的正常哲理或普遍立意,即从反常故事中理解了人性的正常内涵,从新奇、陌生的材料中认同、掌握了生活、历史的客观逻辑,一句话,读者读懂了故事,理解了历史、人性的深层内涵,这就成功地形成了微文学创意。

  (刊于《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5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