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门听政之康熙

首页 > 美文 > 情感美文/2019-01-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乾清门所象征的连接内外的关系,清代帝王选在乾清门临朝听政,比明朝具有更浓厚的现实色彩。制衡外臣(藩王,属臣)和内侍(近亲,外戚)之间的权力角逐。平衡双方的势力,维护皇权的稳固与权威,其间的微妙和艰险,是每一位出色的皇帝必须学习和谙熟的功课。

 

不同于明朝后期身居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受宦官蒙蔽的诸位皇帝,玄烨一生如龙腾四海,亦如猛虎出林。平定山河,自有其长空净洗,快意恩仇之处。他射技精绝,弓马娴熟,虽长于宫中,亦不忘祖训,不失游牧民族彪悍本色。有许多的皇帝,外强中干,治内政严苛寡恩,处外事心慈手软,丧失原则,贪图苟安一时。而玄烨张弛有道,内心原则清明。

三叩礼,九卿六部大臣依次奏事,当班的内阁学士负责记录皇帝意见,退朝之后拟旨,颁行天下。奏事毕。鸣鞭,皇帝乘舆还宫,百官依次退出。朝仪制度极严,其时有监察御史纠举礼仪,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吐痰,牙笏坠地,步履不稳重,否则将以失仪罪论处。 电视剧里王公大臣议事,在朝堂上熙熙攘攘,吵翻天的景象,在真实的仪轨中,是绝不允许出现的。皇权至威,岂容纵容挑衅。一步行差踏错,足以获万死之罪。 穿过横街,从高台甬道步上乾清宫月台,这座内廷正殿,面阔9间(48米),进深5间(26米),通高31.36米,重檐庑殿顶,上覆黄琉璃瓦。规制与前朝太和殿同,为内廷后三宫之首。甫入殿内,就有一股阴凉袭体,好像遁入古旧时空,与门外的光鲜亮烈无涉。乾清宫的高大廊柱,有种岁月浸润的沧桑之美。明朝十四位皇帝以及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位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处理日常政务。 仰望御座,凝望“正大光明”四个字,念想最深是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八岁登极,在位六十一年,威加海内,励精图治,无数次力挽狂澜,毕生勤政不怠,政事绝不假手于人。又能量才任用,不拘满汉,终奠定大清盛业,成一代圣主明君。 “正大光明”这四个字,原来的匾额由顺治御笔亲书。这冥冥中是一种托付。顺治帝一直厌抑自己的帝王生涯,恨其不得自由。他的儿子康熙却没有他的挣扎和不甘愿,坦然将帝王这个职业打理的极其称职到位。 如果说,真有“天命所归”,那么“天命”的意思不是说谁生来应该做皇帝,而应该理解为谁当之无愧,天生适合做皇帝。比起他儿子雍正的兢兢业业,康熙这皇帝做的是游刃有余,乐在其中。若非乐在其中,他不会有那么持久的激情和毅力。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 他生来并非太平皇帝。清室定鼎中原,玄烨冲龄践祚,天下初定,百废待兴,世非承平。前有权臣制约,满清贵胄伺谋皇权,后有三藩之乱,沙俄犯境,彼时台湾仍在明朝旧臣郑氏父子手中,而蒙古诸部内乱频生,噶尔丹叛乱未平……,又兼黄河水患,年年灾患不断,时时流寇四起,民间有人以朱三太子之名,煽动民众逆反。种种忧患,不可细述尽言。 治家尚不易,治国犹难千万倍。天下事,按下葫芦起了瓢,这情况古今皆同。身为外族,玄烨治国的难度,更倍于明朝所谓正统皇帝。换做是另一个人,一定焦头烂额,身心倦怠,苦不堪言。幸而他个性刚毅果断,又不失宽忍,英明,内任贤臣,外委良将,终将国家大事调理得清清明明。 自亲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节、重大变故外,只要身在宫中,他几乎日日勤政不辍。康熙三十二年,大学士奏请皇帝,隔三四日听政即可。康熙道:“朕听政三十余年,已成常规。不日日御门理事,即觉不安……”其勤勉自制,坚持不懈的敬业精神,足以令明朝皇帝羞愧,集体掩面而逃。 康熙即位之后,“御门听政”改在内廷的乾清门,皇帝本人精力十足,百分百敬业,因此清代“御门听政”的时间也早的吓人,春夏季是卯正(早6点),秋冬季在辰初(早7点),一些住所远离皇宫的大臣,为了早朝不迟到,半夜就得动身。长此以往,绝对熬人。 康熙二十一年,有大臣向皇帝奏请,“分班启奏”,“或令满汉正佐轮流。”康熙闻奏后,将每日御门听政的时间修改为,春夏季辰初初刻,(7点15分)秋冬季则改在辰正初刻(8点15分)。同时放宽条件,允许体弱多病者适时请假,年事已高的大臣可坐轿进入紫禁城,下轿处是景运门外的箭亭,离乾清门稍近。这是他体恤大臣之处。而有明一代,未有大臣获此恩恤。 如乾清门所象征的连接内外的关系,清代帝王选在乾清门临朝听政,比明朝具有更浓厚的现实色彩。制衡外臣(藩王,
 

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噶尔丹鏖战数年,两岁之间,三出沙漠。栉风沐雨,并日而餐,不毛不水之地,黄沙无人之境,终令蒙古土尔扈特部归附。他自谓:“可谓苦而不言苦,人皆避而朕不避。”相比明朝皇帝兵临城下,犹自想弃国而逃,独善其身,玄烨作为人君的担当,有目共睹。

 

三叩礼,九卿六部大臣依次奏事,当班的内阁学士负责记录皇帝意见,退朝之后拟旨,颁行天下。奏事毕。鸣鞭,皇帝乘舆还宫,百官依次退出。朝仪制度极严,其时有监察御史纠举礼仪,众臣不得喧哗,耳语,吐痰,牙笏坠地,步履不稳重,否则将以失仪罪论处。 电视剧里王公大臣议事,在朝堂上熙熙攘攘,吵翻天的景象,在真实的仪轨中,是绝不允许出现的。皇权至威,岂容纵容挑衅。一步行差踏错,足以获万死之罪。 穿过横街,从高台甬道步上乾清宫月台,这座内廷正殿,面阔9间(48米),进深5间(26米),通高31.36米,重檐庑殿顶,上覆黄琉璃瓦。规制与前朝太和殿同,为内廷后三宫之首。甫入殿内,就有一股阴凉袭体,好像遁入古旧时空,与门外的光鲜亮烈无涉。乾清宫的高大廊柱,有种岁月浸润的沧桑之美。明朝十四位皇帝以及清朝的顺治、康熙两位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处理日常政务。 仰望御座,凝望“正大光明”四个字,念想最深是康熙。爱新觉罗•玄烨,八岁登极,在位六十一年,威加海内,励精图治,无数次力挽狂澜,毕生勤政不怠,政事绝不假手于人。又能量才任用,不拘满汉,终奠定大清盛业,成一代圣主明君。 “正大光明”这四个字,原来的匾额由顺治御笔亲书。这冥冥中是一种托付。顺治帝一直厌抑自己的帝王生涯,恨其不得自由。他的儿子康熙却没有他的挣扎和不甘愿,坦然将帝王这个职业打理的极其称职到位。 如果说,真有“天命所归”,那么“天命”的意思不是说谁生来应该做皇帝,而应该理解为谁当之无愧,天生适合做皇帝。比起他儿子雍正的兢兢业业,康熙这皇帝做的是游刃有余,乐在其中。若非乐在其中,他不会有那么持久的激情和毅力。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 他生来并非太平皇帝。清室定鼎中原,玄烨冲龄践祚,天下初定,百废待兴,世非承平。前有权臣制约,满清贵胄伺谋皇权,后有三藩之乱,沙俄犯境,彼时台湾仍在明朝旧臣郑氏父子手中,而蒙古诸部内乱频生,噶尔丹叛乱未平……,又兼黄河水患,年年灾患不断,时时流寇四起,民间有人以朱三太子之名,煽动民众逆反。种种忧患,不可细述尽言。 治家尚不易,治国犹难千万倍。天下事,按下葫芦起了瓢,这情况古今皆同。身为外族,玄烨治国的难度,更倍于明朝所谓正统皇帝。换做是另一个人,一定焦头烂额,身心倦怠,苦不堪言。幸而他个性刚毅果断,又不失宽忍,英明,内任贤臣,外委良将,终将国家大事调理得清清明明。 自亲政之日起,到去世之前,除因生病、三大节、重大变故外,只要身在宫中,他几乎日日勤政不辍。康熙三十二年,大学士奏请皇帝,隔三四日听政即可。康熙道:“朕听政三十余年,已成常规。不日日御门理事,即觉不安……”其勤勉自制,坚持不懈的敬业精神,足以令明朝皇帝羞愧,集体掩面而逃。 康熙即位之后,“御门听政”改在内廷的乾清门,皇帝本人精力十足,百分百敬业,因此清代“御门听政”的时间也早的吓人,春夏季是卯正(早6点),秋冬季在辰初(早7点),一些住所远离皇宫的大臣,为了早朝不迟到,半夜就得动身。长此以往,绝对熬人。 康熙二十一年,有大臣向皇帝奏请,“分班启奏”,“或令满汉正佐轮流。”康熙闻奏后,将每日御门听政的时间修改为,春夏季辰初初刻,(7点15分)秋冬季则改在辰正初刻(8点15分)。同时放宽条件,允许体弱多病者适时请假,年事已高的大臣可坐轿进入紫禁城,下轿处是景运门外的箭亭,离乾清门稍近。这是他体恤大臣之处。而有明一代,未有大臣获此恩恤。 如乾清门所象征的连接内外的关系,清代帝王选在乾清门临朝听政,比明朝具有更浓厚的现实色彩。制衡外臣(藩王,
签订《尼布楚条约》,护卫疆域,遏制沙俄的野心。他的作为光耀后人,足以令后世丧权辱国的君主,无地自容。

属臣)和内侍(近亲,外戚)之间的权力角逐。平衡双方的势力,维护皇权的稳固与权威,其间的微妙和艰险,是每一位出色的皇帝必须学习和谙熟的功课。 不同于明朝后期身居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受宦官蒙蔽的诸位皇帝,玄烨一生如龙腾四海,亦如猛虎出林。平定山河,自有其长空净洗,快意恩仇之处。他射技精绝,弓马娴熟,虽长于宫中,亦不忘祖训,不失游牧民族彪悍本色。有许多的皇帝,外强中干,治内政严苛寡恩,处外事心慈手软,丧失原则,贪图苟安一时。而玄烨张弛有道,内心原则清明。 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噶尔丹鏖战数年,两岁之间,三出沙漠。栉风沐雨,并日而餐,不毛不水之地,黄沙无人之境,终令蒙古土尔扈特部归附。他自谓:“可谓苦而不言苦,人皆避而朕不避。”相比明朝皇帝兵临城下,犹自想弃国而逃,独善其身,玄烨作为人君的担当,有目共睹。 签订《尼布楚条约》,护卫疆域,遏制沙俄的野心。他的作为光耀后人,足以令后世丧权辱国的君主,无地自容。 玄烨尝言:“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身为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夙夜孜孜,惟鞠躬尽瘁而已。这话听来心酸,却令人感怀。为人君者当如是!为人君者有几人?——对他的儿子胤禛,我报以私人的情感,怜他治国勤勉,清正不易,对玄烨,我由衷敬他勤慎宽仁,天纵英明。 玄烨不是完人,不犯错误。他日后反省自己,在时机不对的时候下令撤藩,战祸绵延十余载,弄至生民动荡,国祚不安,日后思来,是有欠周详的冒险举动。运气差一点,可能帝位就不保。还有文字狱,不乏一些捕风捉影之说,但为了皇权稳固,对知识分子既要威吓,又要笼络,既要维护尊重他们固有的文化传统,又要明言昭昭宣告他们,认清时势,新的时代已经来临,除却顺服之外,别无他途。 烽火乱世之后,有这样的一位有为的君王主政,让百姓休养生息,是天下苍生之福。所谓康熙盛世,天下承平,想要巍巍功业,搏一个后世称善,俯仰无愧,暗中却是寸寸心血捱成。 

玄烨尝言:“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身为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夙夜孜孜,惟鞠躬尽瘁而已。这话听来心酸,却令人感怀。为人君者当如是!为人君者有几人?——对他的儿子胤禛,我报以私人的情感,怜他治国勤勉,清正不易,对玄烨,我由衷敬他勤慎宽仁,天纵英明。

属臣)和内侍(近亲,外戚)之间的权力角逐。平衡双方的势力,维护皇权的稳固与权威,其间的微妙和艰险,是每一位出色的皇帝必须学习和谙熟的功课。 不同于明朝后期身居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受宦官蒙蔽的诸位皇帝,玄烨一生如龙腾四海,亦如猛虎出林。平定山河,自有其长空净洗,快意恩仇之处。他射技精绝,弓马娴熟,虽长于宫中,亦不忘祖训,不失游牧民族彪悍本色。有许多的皇帝,外强中干,治内政严苛寡恩,处外事心慈手软,丧失原则,贪图苟安一时。而玄烨张弛有道,内心原则清明。 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噶尔丹鏖战数年,两岁之间,三出沙漠。栉风沐雨,并日而餐,不毛不水之地,黄沙无人之境,终令蒙古土尔扈特部归附。他自谓:“可谓苦而不言苦,人皆避而朕不避。”相比明朝皇帝兵临城下,犹自想弃国而逃,独善其身,玄烨作为人君的担当,有目共睹。 签订《尼布楚条约》,护卫疆域,遏制沙俄的野心。他的作为光耀后人,足以令后世丧权辱国的君主,无地自容。 玄烨尝言:“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身为人主原无宴息之地,夙夜孜孜,惟鞠躬尽瘁而已。这话听来心酸,却令人感怀。为人君者当如是!为人君者有几人?——对他的儿子胤禛,我报以私人的情感,怜他治国勤勉,清正不易,对玄烨,我由衷敬他勤慎宽仁,天纵英明。 玄烨不是完人,不犯错误。他日后反省自己,在时机不对的时候下令撤藩,战祸绵延十余载,弄至生民动荡,国祚不安,日后思来,是有欠周详的冒险举动。运气差一点,可能帝位就不保。还有文字狱,不乏一些捕风捉影之说,但为了皇权稳固,对知识分子既要威吓,又要笼络,既要维护尊重他们固有的文化传统,又要明言昭昭宣告他们,认清时势,新的时代已经来临,除却顺服之外,别无他途。 烽火乱世之后,有这样的一位有为的君王主政,让百姓休养生息,是天下苍生之福。所谓康熙盛世,天下承平,想要巍巍功业,搏一个后世称善,俯仰无愧,暗中却是寸寸心血捱成。

上一篇:在 漫长的旅途中     下一篇:银汉无声转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