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可能

首页 > 美文 > 情感美文/2019-01-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什么叫真爱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因为全世界人似乎都在谈论这个问题。要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你必须能全神贯注地听我说,并且对照自己的情感经验和对生活的认识。首先,我必须声明:我并不想往你脑海里灌输我的见解,因为任何一种见解,无论它出自何人之口,都可能是愚蠢的。所以,我只想我们一同讨论,一同进入那个问题,让我所说的成为你的一面镜子,你能在镜中清晰地看清自己。

要弄清是否有真爱,我们必须先弄清楚什么叫真爱,只有弄清楚了它到底是什么,我们才能明白世间是否真的有这个东西。首先,真爱这个词是人们在极度厌倦的情况下,或者在无数次失望之后才提出的概念,因为爱没有真爱和假爱之分,爱只能是爱,不可能分离的。当人们对“爱”这个字失去信心,并且在寻求爱的过程中屡受挫折,才会以质问的形式来寻求答案。

那么什么是爱呢?爱有很多种吗?如果爱有很多种,那么爱的本质是不是一样的?爱一样东西和爱父母,爱子女和男女之间的爱是一样的吗?爱是如何产生的?

要想知道什么是爱,首先我们必须剔除不是爱的部分。爱是感觉吗?爱是思想吗?爱是依赖吗?爱是占有吗?爱是嫉妒吗?爱是责任吗?别说不是,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去爱的,而且都认为爱是一件折磨人的事,因为爱意味着伤害和自我封闭。我们总是凭着感觉去爱。那感觉是什么?感觉就是外在影响到内心的一种反应,是心灵的一种反应,而心灵就是你累积的记忆,曾经受伤害或曾经有过的快乐,你所接受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的准则,这些都保留在你心里成为你的意识,其中有痛苦,焦虑,恐惧,渴望,满足和自得,还有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对自己,对别人的各种论断等等。感觉由看,嗅,触摸,听,然后它迅速反应到你的脑海里,然后思想立刻运作起来,得出各种情绪的认可,比如喜欢,讨厌,排斥或认可,这些快感的形成马上就激发起大脑的欲望,就是想要或不想要了。也就是说,感觉的形成还是由你的意识决定的,但每个人的思想和意识都是不一样的,更重要的是,你的意识并不是停留不止的,它会不停地变化。比如说,你今天很喜欢的一样东西,但你不能保证明天也会喜欢它,今天我爱你,但我不知道明天会不会爱你——这些话你会不会觉得有些滑稽?所以,人们常说:感觉是最大的骗子。如果爱是感觉,那么,爱也就是一个骗子了。

因为思想和你的感觉其实是共生的,爱也不是思想。思想产生不了爱。如果你不爱一个人,你可以对自己说:“我要思想一下,通过思想我可以爱她吗。”你可以想一想你爱的人,但你可以想一想爱吗?你在爱你的孩子,你的朋友,你所爱的一切时,你会想一想爱吗?你只会沉浸其中,你对你所爱的人所做的一切,不是很自然地就发生了吗?你不会在做这些事前想:我要不要去做这一些呢?。

那么,爱又是依赖吗?如果我说不,可能会大多数人会反对。但事实上,依赖真的不是爱。虽然因为爱,我们在一起相互照顾,扶持,但依赖真的不是爱。如果你正在依赖着某个人,那你仔细观照一下自身,依赖的本质是什么?我说的是心理上的依赖。依赖不正是由于你所依赖的对象能满足你所缺乏的,所以你才会产生依赖吗?依赖同样是你放弃了对自己的探索,满足于你所依赖的对象所带给你的安全感吗?依赖带给你满足,带给你安全。你依赖的对象可能是人,环境,工作,地位,也可能物或某种观念和信念,包括宗教,更包括了上帝诸如此类的东西。但是当你依赖时会发生什么事?依赖会变成一种梦魇。因为你所依赖的对象会变,不管是环境还是人,当你所依赖的对象变得不想再让你依赖时,或者无法让你依赖时,你会怎么样?你会悲伤或被激怒,你会憎恨,你会失落,然后仇恨和报复就会开始。充满憎恨和痛苦的心是没有空间的,而没空间的心是暴力的,各种骇人的事件不正是由这样的原因造成的吗?看看我们的四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也许有些所谓聪明的人会马上改变所依赖的对象,寻找新的替代品,但依赖的本质还是没有改变,改变依赖的对象只是进入一个新的恶性循环而己,其结果都是一样。

爱是占有吗?我占有你,我拥有你,那就是爱吗?我为什么要占有你,拥有你,我为什么要把你变成“我的”,因为在占有中,我的心理会变得非常富足,当这种感觉出现时,你会很快抓住并依赖它。可是如果当这种占有被剥夺时,你会怎样?你是不是会被激怒了?你会忧伤,妒嫉,会痛苦,甚至失衡。

当你和所想要占有的对象还没有确定占有被占有的关系时,你会想他,会渴望他,会有各种情绪产生——这时候你就被干扰了,被干扰是一件令人不安的事,而我们不想受到干扰,这和我们的生活目标是背道而弛的。但是如果确定了占有的关系,就是你想占有的对象已确定你的占有,你可以说她是“我的“的时候,你就不会再去想她了,你就不会再受干扰了。为了确保这种占有与被占有的关系,于是法律和道德出现了,它们帮助你确定了占有和被占有。所以说,占有和拥有不是爱。婚姻和家庭也不是爱,它是爱的一种形式,但不是爱的最高形式,爱是没有形式的。虽然婚姻和家庭必不可少,但它只是社会的需要,不是爱的终点。

爱也不是妒嫉,嫉妒代表着野心,贪欲,暴力,脱序,你会爱这样一个人吗?这个问题很简单,不需要细说了。当然,我们必须准确理解妒嫉这个词,它和恋人间吃醋不同,妒嫉是暴力,而吃醋更多是一种情趣。

爱也不是性,虽然爱里面有了性让男女完美地融合,但有性不一定有爱。如果有性就是爱的话,那么那些从事性行业的男女是最幸福的,因为他们每天都在爱。

爱也不是情绪,如果爱是情绪,那么你不可能去爱你的孩子或你的亲人,因为你们可能争吵,赌气,互相言语伤人,但这些并不影响你对他们的爱,是吗?虽然爱里面有情绪,但那是因为你专注于爱的对象而产生的期待,既然有期待就有情绪的产生,有了情绪就想通过伤害,通过刺激对方来达到你泄愤的目的。但这些情绪是爱吗?显然不是。没有人希望这些情绪是爱,这些情绪会毁了爱。

如果我一直不停地说下去,你还会知道很多我们以为爱的东西都不是爱,如果你有一颗冷静,超然的心,你能没有选择地觉察自己,觉察自己的思想,通过自身的体验,你同样可以发现很多东西都不是爱。你会发现,千年以来,人类一直困惑的就是爱的问题,无论是穷人和富人,男人和女人,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宗教者,不都在解释爱吗?他们总是以一种知道爱是什么的优越心态告诉你什么是爱,你必须怎么样怎么样才能得到爱,只要跟着他们就能找到爱了,他们把爱美化或丑化。人们在困惑中创造了《梁祝》,《罗密欧。朱丽叶》这些催人泪下的爱的故事,这些创造出来的爱让人如醉如痴,千年以前就受欢迎,千年以后还是会受欢迎。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还不是我们迷失在寻求爱的路途中饱受伤害和失望的折磨吗?为了安慰自己,我们才创造出这些爱的神话来欺骗自己吗?因为人间没有,我们就羡慕天上的。就如同我们无法承受人类的苦难一样,就制造出神和上帝,把受苦受难当作一种必然,然后心安理得地忍辱负重下去。

要明白什么是爱,我们首先要明白两个问题。第一是什么是心灵?因为我们总认为爱是心灵的事。第二是,什么是关系?第三,爱是否一种神秘,高贵,离我们很远,需要我们虔诚和修炼才能得到的东西。

什么是心灵?你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吗?为什么我们会认为爱是心灵的事?为什么我们会认为心灵如此重要?当你把心灵放在你生命的首位时,你会发现你一生都会在挣扎,痛苦中度过,无尽的焦虑,无尽的恐惧,无尽的期望和失望,然后你会发现,你的生存毫无价值和喜悦而言,你的生活只是一场斗争或者是一场精采又无聊或不精采也不无聊的演出。你的死亡和所有的人一样,和所有的动物一样,丑陋而又恋恋不舍地吐出最后一口气才肯死去。

心灵是什么?如果你能仔细地观察,你会发现,你的心灵只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也就是想事情的方法。它像一座房子,里面装满了各式各样的记忆,受教育的知识,别人的观念,愉快或不愉快的经历,受到伤害的恐惧,受到谄媚的自得,对自己或他人刻板的印像,还有你的各种欲望,把这些东西你整理一下,你会发现,这些都是过去的知识和经验,都是一些死去的东西。这些就是你所谓的心灵,你的心灵就是你的思想,因为我们太尊从于思想,所以我们才认为思想如此重要。在你的心灵里,并没有新鲜的东西,不是吗?打个比方,如果你没有去过一个地方,你心灵里会认识这个地方吗?你只有去了,才会在心灵里留下这个地方的记忆。所有我说,心灵其实是一件过去的事,而过去的事都是死去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会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因为每个人的心灵死去的程度不同。当我们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反应时,我们每个人不是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吗?如果我们每个人的看法都是事实的真相,那么这件事的真相就有好几个,但这不可能,因为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不可能有很多个,可我们为什么会认为有好几个呢?如果事实的真相只有一个,那么就是心灵欺骗了你,那么心灵就是不诚实,它只是感觉对过去的记忆的反应。

每个人都习惯用自己的固执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这就是造成分歧的原因。心灵总是局限于欲望而形成固执。比如说,你想成为一个有钱人,那么你所有的行为,思维都会往“钱“这个方向思考,你不会也无法超越它,因为你会专注于“如何才有钱”,心灵便会围绕着“钱”创造一种思维模式,而你就陷于其中。变得琐碎,顽固,迟钝。如果你相信上帝或任何一种宗教,你同样如此。欲望和信念都会创造模式,只要你陷于这模式之中,你的心灵就会变得迟钝,无法清明,无法灵敏,无法适应。这就是什么样的人会说什么样的话,什么样的人会做什么样的事一样。这难道不是心灵的局限吗?

你的心灵里还有一样你认为非常重要不可少的东西,那就是“我的”的感情。我的女人,我的男人,我的孩子,我的财产,我的地位,我的观念,还有我的野心,我的贪焚,我的欲望。。。。。等等无数我的什么。你一生不都是在为这些“我的”东西而在奔劳吗?这些“我的”感情不正是在强化“我是一个聪明人”“我是一个愚蠢的人”“我是一个成功的人”“我是一个失败的人”或者“我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我是一个漂亮的人”“我是一个难看的人”的感觉,你的心灵愈注重这些自我设限,你的心灵愈就会设定模式,然后愈显得你封闭无趣,然后痛苦就会产生,你就其中受苦。当你受苦时,你又挣扎着想要出来,于是更深的矛盾和冲突开始了,你的心灵愈变得沉重无活力。

心灵还是一个比较的工具。购买商品和工作时需要比较,但人的心理真的需要比较吗?心理上的比较给你带来了什么你知能觉察得到吗?你的心灵从没有停止过比较。这个人比我漂亮,这个人比我愚蠢,这个人比我聪明,这个人比我如何如何。你将自己和一个人比,和一个例子比,与理想相比,把自己的过去与现在相比——这是最愚蠢的,因为在比较中,你失去了现在。比较性的判断让心灵变得更愚蠢,更没有包容力。因为在比较时,你并没有真正地看清楚自己和别人。当我把你和另一个人比较时,我能看到真正的你吗?显然不能。如果我将你和另一个人做比较,你还会有尊严吗?如果心灵真有爱的能力,它会比较吗?不会,它会真正地注意你,和你在一起,了解你。就像你爱你的孩子一样。

这就是你的心灵,我的心灵,人类的心灵。它总是在批判,比较,衡量,找出弱点所在,这样的心灵会有爱吗?也许你会说,我把自己和更高尚的事,更高尚的人比较,不是会使我进步吗?如果你这样想,那我告诉你,高尚和美好不是比较得来的,更不是进步得来的。比较只会让心灵失去爱的能力。因为心灵愈比较,就会愈爱占有,就会愈依赖,就会创造一个模式深陷其中。所以我们不了解心灵,不了解生活,不了解行动所依据的思考方式,你就无法从新鲜的角度来看待生活,思考问题,这样的心灵不但没有爱的能力,还会毁掉爱。

上一篇:错爱     下一篇:爱与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