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天荒地老
找许鞍华的这部电影找了很久,最后还是只能找了一个不太清晰的版本。意外的是,原来这样也不太差。一切的画面都仿佛蒙在一层残旧的玻璃后面,隔着一层时间的尘埃。随电影如淡墨般在宣纸上渲染开,人就好像也跟着走进了上世纪的三十年代。
对于这部电影,我一直不喜欢男女主的选角。总觉得曼桢应该比吴倩莲要秀丽些,黎明这个我儿时的偶像又怎能演世均这个无用的男人;虽然看完片子后我也承认,吴倩莲有一种淡淡的情愁,黎明木讷的演技也很适合世均那种温吞的性格。电影篇幅很短,一部几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最后就浓缩为几个片段了,虽然张爱玲笔下的情怀都还在,也总觉却少了点什么。但当看到十四年后相逢的那一幕,我仍感到一股不可名状的悲伤。张爱玲的故事就这样,带着一种缓缓的调子,散发出绵密又细腻的忧伤,如走在三月的雨中,被淋得全身湿透仍浑然不觉,只有彻骨的冰凉。
无意间重逢后再聚的那幕,曼桢与世均在小茶馆里,世均一直说,那怎么办,那怎么办。而曼桢只是简单的一句,我们都会不去了。短短的一句,我们都回不去了,道尽了十四年来所有的不甘、遗憾、不舍和叹息。只是在世情的悲欢和时间的洪流中,再多的不甘、遗憾、不舍和叹息都终已被磨灭。即使能在不经意间走回十四年前的破旧小茶馆,也终究走不回十四年前飘着薄雪的初春。世均一直在问怎么办,但其实他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真正想过,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办。他不过是一个在浮世中随波逐流的人。在起伏的命运中,从来没有为自己争取过什么,又抗争过什么。但对于这样的人,似乎又很难过于责怪,毕竟生活中这类人也不少。只是相对于曼桢在艰辛中的坚韧与坚忍,他终究是落了下乘。
当两人默默对坐,所有过说的,想说的话都归结于苍凉的沉寂,我又再想起影片开始时的那个春日。那时青春年少,韶华正盛;两人的爱情就如那时柳树上刚抽出的金色嫩芽,娇弱而美好,还不用经受命运沉重的考验。难怪众人皆感叹,望人生若只如初见。
影片最后的镜头,倒叙了当年世均打着电筒,在漆黑的夜里沿路为曼桢寻回红手套的情景。此时再看,这似乎早就预示着这段感情中的某些定数。他的细心她从来无法得知,她的狷介他也从来没有读懂;以致牵扯了十四年,到头来都不过是两个人的闹哄,一个人的地老天荒。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