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美味酸汤子

首页 > 美文 > 情感美文/2019-02-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都市的春天,总有几天沙尘敝日的时候,太阳失去了往日的灼热和金黄的色彩,只化为一个土黄色的圆晕,难看的昏在天上。讨厌的黄沙,让矗立着的高高低低的建筑物,公路上缓缓驶向远方的小汽车,怪模怪样的或者纱巾掩面或者手遮口鼻匆匆过路的行路人,全部都是灰头土脸。那些飘雨的日子,让人无法不怀念。
  
    怀念着飘雨的日子,感受着皮肤的粗糙,肝火的上升,眼睛的干涩,食欲的不振.忽然想起,冰箱里还有一团春节回家临别时母亲放到包里的酸汤子面。取出来,室温下自然的化开,晚餐就是它了。
 
    下班回来,随意的买了几样青菜,十八般武艺用上,换两只兰花细瓷的中汤碗,满满的盛上,热气腾腾,金黄灿灿,香气诱人,爽滑可口,微微的酸里有着一丝丝甜的酸汤子,几乎不用就菜,转眼间,汤足饭跑,早把那食欲不振的故事,丢到瓜畦国去了。
 
    酸汤子面是母亲亲手制作的,省时省力的做酸汤子的器具是母亲知道女儿技艺不佳特意买来送给女儿的。但是,用筷子挑起来,长长短短的面条,实在不能和母亲手攥得酸汤子相提并论。手攥得酸汤子要巧用一个技法,我的技术满足自家人解解馋,还算马马虎虎,来了客人是不好意思端上桌献丑的,何况有了这特制的器具。于是就更加地怀念母亲早年手攥的酸汤子了。
 
    隆冬时节,母亲早早的选好了颗粒饱满,淀粉含量高,因产量有限但口味极好,越来越少见的老品种的玉米,送到磨坊磨成大馇子。这道工序的主要功能是去除玉米粗糙的表皮和脐子。用大馇子泡出来汤子面,质地细腻爽滑,口感远远好于用玉米或小馇子泡出的汤子面。磨好的大馇子,用清水浸泡在桶里,坛子里,或者是大盆里一周左右,浸泡的时候要经常换水,待到水里不停的冒出一窜窜小泡泡,嗅嗅,有了淡淡的发酵好了的酸味,吸足了水分的大馇子抓几粒,用手一捻,会有粉末顺着指尖滑落,好了,送到磨坊推水磨去。顺着磨道,稠稠玉米粥一样的酸汤子面就磨好了。恩,想吃到嘴里,还差着工序呢,着急不得哦。粥一样的汤子面,要用布皮子(一种比较厚实的纯棉织物)包好的草木灰(自家烧柴的灶底取来)吸取多余得水分。也许四十分钟,也许一个小时,等到汤子面的软硬程度比平时和好的擀面条的面稍软些就可以了。
 
    大半锅的水烧开,汤子面做成大小相同的厚厚的小圆饼,煮沸,取出,放到面盆里和好。用一个形状如小漏斗,粗的一面与拇指仿佛,细的一面与筷子的粗细差不多,铁皮做成的叫做汤子套的小东西,把汤子套上的指环套在右手的拇指上,粗的一面向着掌心,置于食指与拇指之间,团起一个面团,左手轻轻的托起,右手缓缓的作握拳状。一攥,一甩,一攥,一甩,就会有光光滑滑细细长长金黄金黄的面条源源不断地从小小的汤子套里流淌出来,直到手里的面团由大到小直到没有,再取一只面团继续......母亲攥酸汤子的姿势非常优美,两只灵巧的手,自右向左自如的画着圆,一圈一圈,极具韵味,美妙的就是一段舒展悠然的舞蹈,一只面团只一把就可以全部变成面条,直径一米多的大铁锅整整的两圈,神奇的简直就像一位技法高超的魔术师。细细长长金黄金黄的面条,划着优美浪漫的弧线,在那口大铁锅的上方上下翻飞,裹挟着袅袅的香气,合着韵律......呵呵,美的就像一幅画.
  
    盛到兰花细瓷的碗里,拌上家乡特有的山野菜巴蒿青葱和母亲自制的豆瓣酱,那特有的味道,真的是好极了。当年的窘迫早已远去,如今吃酸汤子的那顿饭,也会有好几个菜摆上餐桌,红焖肉啊,大白菜炒木耳啊,莲花白炒青椒啊......多少菜也别忘了那盘巴蒿青葱豆瓣酱,一顿即丰盛又可口的晚餐,过去了许久,你都会在思乡的夜晚想起它,或者干脆潜入你甜美的不愿醒来的梦乡......
 
 
    攥好的酸汤子用清水过几遍,捞出来空干水,或者爆锅,加肉丝,蒜苗,小白菜什么的,干炒;或者开汤,加肉丝,蒜苗,各类青菜,煮沸。这就是走向全国的丹东风味美食炒叉子和烩叉子。
 
    适量酸汤子面用水调开,到入水开了的锅中,煮沸,就是酸汤糊糊,和玉米面糊糊绝不相同,明明亮亮的,爽口润心。
 
      大鱼大肉浓汁重味之后,连续应酬烈酒微醺之时,生气上火的,胃口不佳的,这些都是极为顺口又可解酒的好食物。怎么样?来一碗?呵呵。
 
      在那些飘雨的日子和怀念飘雨的日子里,更加的想念母亲。母亲的美味酸汤子,餐桌上我的最爱。
上一篇:岁岁年年--给母亲     下一篇:母亲的山野菜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