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樱桃树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者:张浩洪

  我家的小院有几棵樱桃树,随着和煦春风的摇动,树上的枝枝杈杈萌发出一片一片的绿叶,继而,一朵朵的白色艳丽小花,争相绽放,不断开来。将一棵棵不算太高的樱桃树,装扮的银花招展,镶白挂玉,在片片绿色点缀下,很是娇艳璀丽。轻风吹过,阵阵幽香扑鼻而来。不知何处飞来的小蜜蜂,它们或在花心吸吮,或在叶尖飞舞,或在空中追逐,更给这清新淡雅之处,凭添了一笔“枝头春意闹”的美景。过去曾有人吟出了“樱桃花万树,春来想灼灼”的诗句,现在面对此景,大有“诗从景来”之感触。

  花开几日,好景不长,在人们欣赏樱桃花尚未尽兴之时,它就匆匆结束了一年中的历史使命,凋谢枯萎,花瓣脱落。当然,这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在小花凋谢时间不长,很快就露出了刚刚孕育而成的一个个小樱桃。小樱桃实在不大,状如米粒,形似圆锥,在逐渐放大的叶片掩映下,悄无声息的生长。它们虽脱去了艳丽的盛装,却有了丰厚果实的雏形;虽不如小花那么引人注目,却给人带来收获的喜悦。就在天气日渐暖和,时近小满节气之时,枝杈上的樱桃,终于成熟了。难怪清乾隆七年,洛阳知县龚松林在樱桃成熟季节游览樱桃园时,,情不自禁地作诗描写赞美了那里的迷人景色:“雨飞新绿嫩,风动野花香,赤玉妆盈村,红珠摘满筐”。

  在樱桃处于雏形之时,外形基本一致,到了成熟之际,就分为红白两种。红的晶莹剔透,样似玛瑙;白的素雅高洁,不啻珍珠。它们园中透亮,亮中放光。 密密匝匝,挤成一串,似沉甸甸的谷穗,将枝条弯弯的压下。对它们赋予“如珠未穿孔,似火不烧人”的赞誉,并不为过。长于旁边的绿叶,郁郁葱葱,两者搭配,相得益彰。放眼一看,实是令人心生醉意、满口生津。凡经过此地的人,无不伸手摘下几颗,放进嘴中加以品尝。樱桃的味道实在太美了,又酸又甜。它们虽没有杨梅、柑橘那样的酸度,食后却有着令人咂舌称奇的味觉;虽没有苹果、桃子那样的甘甜,食后却有着欲罢不舍的恋意。我敢断言,纵是谁来此地,都会流连忘返!

  樱桃,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青睐。由于那时没有现代这样的科学技术,任谁也没有闲工夫研究它们的营养成分,什么维生素C、E,什么微量元素钙、镁等等,一切都无所知。有的倒是诸多文人墨客的吟咏。唐代诗人杜甫,在四川落难之时,偶尔吃到了樱桃,大概他在以前没见过,至少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小果,就借诗大发感慨,挥手写下了“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的诗句。后蜀宰相冯延,到有闲情逸致,在一个夏季初始,来到了樱桃园赋闲,见到满园如火、垂涎欲滴的红色樱桃,顿时诗兴大发,立即取出纸笔,挥毫写下了“小堂深静无人到,满院春风。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的名句。 南宋诗人范成大,可能到达樱桃园中的时间较早,在看到樱桃园内繁花似锦的美景,立即手痒心挠,不由自主地留下了一首《樱桃花》诗:“借暖冲寒不用媒,匀朱匀粉最先来。玉梅一见怜痴小,教向旁边自在开”。不仅这些文人如此钟情樱桃,就是一些帝王将相也不例外,因为他们也喜好樱桃的魅力,也爱品尝这小巧玲珑之佳品。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吃完樱桃之后,也酸出了诗意,随手写下一首《赋得樱桃》的诗:“华林满芳景,洛阳遍阳春。朱颜含远日,翠色影长津。乔柯啭娇鸟,低枝映美人。昔作园中实,今为席上珍。”

  这些诗词 ,且不说是否上乘之作,还是不是平庸之文;也不论出自谁手和当时具有什么心情,距今都有数百年乃至千年以上,全是对樱桃花果的赞颂。这些赞颂,既体现了我国人民对樱桃的钟情,又反映了樱桃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在我国北方的春末夏初,人们在市场上见到的水果,多是隔年保存下来的产品,要想吃个新鲜,实在难以办到。而此时下来的樱桃,正好补充了这一缺陷。这些,恐怕就是人们青睐它的缘故吧。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经过科技人员的改良嫁接,将原本个头娇小、皮薄核大的连株成长的樱桃,已经培育成单株生成的大红樱桃;由原来的零零星星的栽植,到成片满园的经营,其经济价值不知上升多少倍数,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