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云岗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大早,便兴冲冲地出发了,为了梦想中的灿烂文明。儿子没有去过云冈石窟,我多次给他传递这样一个信息,云冈石窟鬼斧神工,它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一种文化盛行的真实写照,旅游地很多,但不可不看云冈石窟。     怀揣一种对文化圣地的朝觐之心,2个多小时的车程很快,旅游点人也不是很多,天气阴凉,多云又无雨,我们每个人都压抑不住惬意的心情。青石铺路,绿草匝地,郁郁葱葱的树木昭示了一种生机和古朴。唯有售票大厅显示出了现代化的造型,偌大的一个厅,各种旅游纪念品随处可见。还有,就是随处可见的电瓶车,有游人已经乘坐在上面。我们都没有选择乘车,徒步观赏。一步一景致,被定格在这里的不仅一尊尊佛像,更是历史的脉络,文化的延展。     漫溯于时光的隧道中,我在努力搜寻着记忆。不知从哪朝哪代起,在这个岩壁高耸的地方来了一群人,他们身披袈裟,大耳垂肩,意态安详。就这里吧,这里地势突兀,石壁坚硬,就是佛家的一块风水宝地,考察人员的一句首肯便换取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浩大工程,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开凿了五个大窟,后来又断断续续,历代信奉佛教的帝王不断开凿,大大小小共有200多窟。云冈石窟确实很美,不仅在于它的石刻技艺如何精湛,就是这份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幽深就足以让人回味千年。     但这份敬仰之心很快消失了,横亘于我面前的石窟竟然有很多都是空荡荡的,真是名副其实的石窟,若干个大小不一的窟窿齐刷刷地陈列于面前,窟的正面是利器削过石岩,或者看到已经风化地看不出眉目的几尊佛像,像一个骷髅干瘪而无生机,甚至还有断头、断臂的残躯,看了不免心痛,这么珍奇的文化艺术瑰宝,在保护中竟然这么不小心,姑且不说自然的因素,历史的原因,仅仅是看到现在游人们进入每一个石洞中肆意拍照,或者是摸着佛像以求“佛光普照”便觉得很刺眼。文化是用来敬仰的,历史是用来回味的,只有在这样的敬仰和回味中我们才会感受到佛法精神的无边无际。虽然我不信佛,但在这样一个佛教圣地,依然心怀虔诚,我不会做形式上的顶礼膜拜,但在心灵深处却有这样的一块圣地:拈花微笑,自在清明。     一路行来,还好,见到了保存相对完好的几尊大佛。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迦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塔柱四周和洞壁都有浮雕,相传雕出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但这样的故事只能听讲解员讲解,再也看不出丝毫的痕迹。还有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但我们现在目所能及的仅仅是密密麻麻的一个个小小的窟窿。在十九窟,这里游人众多,大家都在拍照,这里耸立着三尊佛像,主像是释迦摩尼,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只见佛祖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眉目只见自带一种超脱。第十、十一、十二窟正在修缮,建筑工人以绿纱做围栏,无缘目睹里面的实景。     打开云冈石窟的历史,始建于北魏时代,按照开凿的时间,前后共分早、中、晚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各有特色,体现出了当时的时代风貌。相传,在石窟中不仅留下了石刻的记忆,也留下了绘画、歌舞、杂耍等形式多样的文化烙印,但时隔久远,褪尽了色彩的洞岩呈现出的是一种沧桑和斑驳。我想,很多人来这里寻觅的也不一定就是栩栩如生的石雕技艺吧,尽管我们会为文化艺术瑰宝的零落而惋惜,但站在这里,让我们更为震撼的是古人的丰富的想象力,佛由心生,释迦摩尼也只是一个传说,但古人却可以做到意会,或飘逸,或雄浑,或端庄,或慈祥,或正襟危坐,或手抚琵琶,或粘指微笑,或扪心自问,艺术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的百态人生赋予了佛像的多姿多彩的造型。所以,到这里参观的人们也不必埋怨什么也没看到,其实你想看到什么,在这个宏达的建筑面前,我们只能默念,只能感知,想象着久远的繁华热闹,想象着久远的精神信仰,想象着久远的艰辛开凿,想象着久远的万人膜拜。我们会想到人生的负重与超然,想到岁月的更迭与无常,在岁月的大浪淘沙中,所有的欲望和繁华都已被掩埋,唯一剩下的真实就是“安详”,风雨不惧,荣辱不惊,得失不患,而云冈石窟传递出来的人生信念也确实如此,无需阅读历史的篇篇章节,也无需穿越岁月的层层迷雾,云冈石窟所传递的精神是很现代的,是经验,是总结,是感悟,是升华,如果我们用心、用情去参观了,学习了,就真正会感受到一种“拈花微笑,自在清明”的境界。     想到了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散文《废墟》,想到了其中的一句话,“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也许,多少年之后,很多的文物古迹真的都会演变为废墟,就像我们现在对云岗保护的不完善而耿耿于怀,其实,废墟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就是一种历史,我们在废墟上阅读的就是一种千年的积淀,就是一种人世的进程。有发展才有未来,有发展才有希望,回望只是一次心灵的反哺,真正需要守候的是当下的心境,看到凋零的石像我们会感受到岁月的沧桑,人世的无常,这是很强烈的心灵震撼。修缮可能会让这段历史长存得更久,但毕竟有了人为的斧凿,缺乏了一种自然的召唤,虽然会满足一些热衷于拍照人的雅兴,提高门票的收入,但时间的脚步可能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历史的沧桑也会消融在游人们热热闹闹的摩肩擦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