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姑坨之旅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蚕姑坨,狼牙山三十六坨之一。 相传,汉朝,一尼姑在山洞里修炼,山间遍植桑树,教世人以养蚕缫丝为生,人尊称其“蚕姑”,而她居住的地方,被后人们取名——蚕姑坨。或许与传说中的蚕姑有关,所以这里并无棋盘坨之险,亦无白垠坨之峻,只尽显山林之幽静,水溪间之静美。     初春时节,曾游览至此。虽平原大地已是水暖花开时节,然,这里依旧山雪未融,气候寒冷,加之时间紧迫,无闲观赏沿途风光,只是匆匆而过,并未留下太多的记忆。正逢“十一”假期,于是,一行十余人,驱车前往,一饱“蚕姑坨”的奇秀之美。     早上出发时,天还是阴沉沉的,临近山脚,太阳的光线却突破了厚厚的云层,显露出它的迷人之处来。光茫万丈,斜射群山,刀削斧凿般的悬崖峭壁,裸露出的岩石,呈现出灰白色,而树荫遮挡的地方,则被涂抹上一层青辉。在如此曼妙的美景面前,阴云不禁暗然失色,收敛了它的狰狞之势,乖乖退下。远远望去,蓝天,青山,绿树,白云,青白相间,相互衬应,别有一番“日光隐隐见苍海,山色青青耸碧空” 的韵味。     穿行在山林中,耳边传来悦耳的雀鸣,几只俏皮的雀儿,拖着长长的尾巴,不时的往来于各树冠之间,欢快的旋律在山谷中久久回荡,百转千回,山鸣谷应。路边的野花似乎也被这种欢快的声音所感染,不时的向过往行人俯首道安,绽出甜甜地微笑。恍忽间,有一丝季节的置换,仿佛嗅到春天的气息,回到了春天的怀抱。     拾阶而上,树影婆娑,阳光穿透叶隙,洒下一地的斑斓。习习秋风吹过,一路而来的燥热被山风瞬时带走,还略微有些凉意。席石而坐,抬眼望去,千山一碧,成片的野花绽于其间,红的耀眼,白的清新,紫的深沉,黄的绚烂,真是“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休息片刻,继续前行,来到一“瀑布”面前。由于华北地区连续几年的干旱少雨,双龙洞的泉水越发显得干涸,昔日的瀑布已完全失去飞流直下的宣扬气派,只有滴嗒的水声,还在不断地提醒着过往行人,这里曾经的壮观景色。     绕过双龙瀑布,前行不远,在山路的左侧出现一险峰,山峰高耸,直冲云宵,山峰的中间有一巨大的状如山门的石洞,透过石门,可见龙门水库的点点波光。这就是蚕姑坨著名的景点之一——南天门(又名佛掌峰)。相传,“蚕姑圣母”修练成仙后,一掌破峰成 “门”,由此乘车飞去,而那“门扇”则被推到黄河里去了,从望远镜中看去,手指印尚还清晰可辩,而“门”的下边,还有几道车辙的印迹。     翻过这座山,脚下的路忽然转而向下,绕过山角,终于看见在一座峭壁的山腰处,露出一个平台,上面有座红色的庙宇,旁边依稀有人居住的痕迹。再往上走,路变得越来越陡险起来,一面贴山,另一侧为悬崖,胆战心惊地走过去,迎面而见的是一座小门,门的两侧分别是麒麟雕塑,很是威风。     穿过小门,来到最著名的“蚕姑圣母”庙。虽然建筑物早已褪去了当年的色衣,透过斑驳的庙门,依然可以体验到“蚕姑圣母”那种悠然恬静的气息,仿佛向前来敬拜的人们提示着什么。     蚕姑庙修建于哪个年代已无从考证,但旺盛的香火依然向人们昭示着曾经的繁盛。碑文上记载蚕姑坨曾有大小庙宇70余间,历史上多次对其进行扩建、重修,现存最早的建筑始建于元末明初。由于保定地区在燕赵大地就是一部完整近代史的再现,因此许多建筑也未免抗日战争中侵略者的洗礼。据当地人介绍,90年代,一些民间人士对蚕姑坨的部分建筑物进行了恢复,才得以见到今日的规模。庙宇虽然烧毁了,但方圆百里的香客依旧会慕名而来,虔诚的向蚕姑膜拜。看着那些虔诚的膜拜者,不禁想起范成大那句“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无论是哪个朝代,男耕女织,惬意休闲的生活是所有人的期望与梦想,他们祈盼着,大概也是向往着什么吧。     穿过袅袅的香火,延山路而上,终于来到蚕姑坨的最顶端。宽敞的平台上,几株翠柏坚挺的伫立在岩石的缝隙间,迎着狂猛的山风,不知它们在这里生存了多少年,是否见证过蚕姑坨的悠悠岁月。     迎风而立,青翠的山脉首尾相连,险峰突兀,大自然用她特有的风采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远山连绵起伏,似一条沉睡地巨龙盘踞眼前。阳光下的群山,有时雄伟,有的俊逸,有的清幽,有的浑厚,有的气势夺人,有的清新雅致。旖旎的风光,险峻的山峦,让我再一次体味到“一览众山小”的磅礴之势。     阴云已完全褪却,大朵的白云飘浮在头顶,昂首抬颔,白云如同圣洁的雪山,白得那般剔透,那般纯净,不禁有种欲登、欲临、欲抚、欲吻的冲动。一片透蓝,一丝白云,一缕清风,荡涤着我的心灵,张伸秀臂,我要与大自然亲密地拥抱,连日的疲倦终于得到了释放,往日的阴霾一扫而光。沉醉在绿色的海洋,我心飞翔!     我,深爱的大自然。     附三张照片,与友共享。
上一篇:夏花心语     下一篇:秋 的 收 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