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印象:皇太极陵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4月18日一早,天空中依然细雨霏霏,我依然撑一把小雨伞直奔沈阳北陵。“昭陵”,因位于沈阳古城北,故称“北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皇后的陵墓。     赶到公园门口,和故宫一样风格的红墙琉璃瓦牌楼矗立在眼前,层楼高耸,庄严肃穆而神秘。进入陵区,更是古树参天,湖水荡漾,金瓦红墙,斑斓耀目。充分显示了这座皇家陵园的雄伟气势。     昭陵之前,是一片现代园林区。这边,一片很大湖面,春风吹拂下的碧波微澜,映着岸边刚刚吐芽的垂柳,别有一番春意情趣。那边,芳秀园里各种奇花异石,小桥流水,人工营造的景观与自然完美结合,千姿百态:樱、桃、梨花竞相开放,满园飘香,颇有江南之秀。徜徉其间,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有趣的是,在路边邂逅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它竟然不怎么怕人,可能因为饿了,穿过宽阔的马路到对面林间觅食。可惜,我翻遍衣兜和背包也没有找到一点吃的。好在,它不久找到了一块散开的面包。看着它机灵的神态、敏捷而可爱的身姿,急忙抓拍,留住这美丽瞬间。     拾阶而上,踏上昭陵陵寝区域,在这座清初关外最具代表性,保存非常完好的帝陵中,看见那么多古老油松,苍劲如虬的枝干,诉说着一种古老、一种沧桑、一段历史,不由得激起思古之幽情。     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后各朝又做了增建和改建。陵区是南北狭长、东西偏窄的“目”字方城。最南端是下马碑,其北为华表、石狮、神桥、石牌坊。石牌坊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东跨院是更衣亭和静房(厕所)。西跨院是省牲亭和馔造房。石牌坊之北是陵寝正门——大红门。大红门内有一条南北笔直的神道,两侧依次立有擎天柱一对,石狮子、石獬豸、石麒麟、石马、石骆驼、石象各一对。华表、石兽和大望柱两两相对。既整饬又肃穆。石兽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大白”和“小白”。这两匹石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据说是以墓主生前最爱骑的两匹骏马为原型雕琢而成。这些石兽统祢“石象生”。欣赏罢石马,即可到碑亭。碑亭与正红门相对,为颂扬墓主而建,称“昭陵神功圣德碑”。再往北就进入方城,方城正门为“隆恩门”,上有门楼。隆恩殿居于方城中心,两侧有配殿和配楼。前有隆恩门,后有明楼,左右有配殿,四隅有角楼,犹如众星拱月一般,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主楼高大雄伟,配殿次之,分列两旁,配楼更次之,以更宽一点的距离分列两旁。     过了券洞门、大明楼,就是月牙城了,月牙城正面有琉璃影壁,两侧建有“磴道”。我在月牙城下粗略浏览了一下,便顺着磴道拾阶登上月牙城,围着半圆的城墙甬路,观看宝城、宝顶。宝顶内是陵寝“心脏”——地宫。宝城中心,上为宝顶,下为地宫。宝城之后是人工堆积起来的高大圆形陵山——“隆业山”。     昭陵建筑布局遵循“中轴线”及“前朝后寝”。陵寝主体建筑全部建在南北中轴线上,其它附属建筑则均衡地安排在它的两侧。这样的设计思想应该是体现皇权至高无上理念,同时使建筑群稳重、平衡,一种稳重大气的美学效应。“前朝后寝(”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按照古人的观念:皇帝死后也要和生前一样如期“临朝”,仍然有饮食起居的“寝宫”。     清朝逊国后,连年战乱,国库入不敷出,陵园建筑残破凋零。解放后,昭陵受到国家保护,陆续拨出专款,进行全面修缮。现在,这座古陵已重现昔日辉煌。同时,拓造人工湖,增建亭台阁榭、种植各种花草树林,设置各种游艺文化娱乐等场所,使昭陵与现代园林完美结合,逐渐成为著名风景区和游览胜地,成为各地游人了解中国古老的历史,了解沈阳的窗口。     沈阳,作为有“东方鲁尔”之称的共和国长子,出名的自然风景似乎并不多。但作为“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古城,历史文化遗迹不少,女真文化、满清建筑闻名遐迩——故宫、北陵、东陵、帅府都是杰出代表。
上一篇:沈阳印象:张氏帅府     下一篇:最是沧桑起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