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印象(二):云冈佛心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五月,一个晴朗的初夏午后。武周山下,与佛遇见。     如果时间化作了风,这漫天的阳光,就是风中佛陀的经语。昨日的细雨洗涤了尘世,才使今天武周山上的天那么蓝,云那么白。走进云冈,走进武周山南崖石壁,山堂水殿,烟寺相望;走进刻满故事的石窟,我被佛的真容巨壮所震撼。     历史的风烟穿越时空,跨越千年,五万多尊石佛聚集在这里,历尽风雨沧桑,尽管有的已经风化的面目全非,有的洞窟仅剩残垣断壁,有一千四百多尊被盗海外,但,这些融合了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又中国化了的尊尊佛像,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才盛开了这么瑰丽的艺术奇葩啊。大佛高者十七米,小佛仅几厘米,超过十米的大佛不在少数,窟为佛而开。众佛安坐在石窟,一坐千年,面带慈祥,静观尘世的历史更迭,风雨沧桑。也许,正因为历经磨难沧桑,这洞窟中修行了千年的佛才更加动人心魄。     一千五百年前,得道高僧昙曜,奉旨开山,凿石为窟。昙曜五窟,最负盛名。历时几十载,四万个心怀虔诚的雕刻艺人,不乏遥远的狮子国(古斯里兰卡)佛门弟子跋山涉水而来,一起参与这虔诚的雕刻,写就了一部传奇“石书”。     佛心即人心,人心向佛,人即成佛。大大小小蜂窝一样的佛龛,疏密有致,嵌在云冈半山腰,诺多石佛聚会于此,竟找不出相同的体态者,可见每个雕刻者都是加进了自己对佛的感悟。     东面的第一、二窟为双窟,一窟后壁是弥勒佛,窟门两侧是维摩和文殊,东壁下的佛本生故事,依然保存完好,为人们诉说着流传久远的故事。二窟是三层塔柱,每一层游刻出三层阁楼式佛龛,壁面还刻出五层小塔,相邻洞窟的石壁仅手掌厚,凿而不穿,可见技艺之精湛。     第三窟最大,断壁25米之高,昙曜译经楼,伴着10米高的弥勒大佛,左右的三层方塔依然伟岸。第五窟三世佛最大,高十七米。拱门两侧,二佛对坐在菩提树上,上面浮雕飞天,依莲为中心,盘旋飞舞,舞姿缥缈悠逸,有回旋流动之美。     五头六臂的鸠摩罗天乘着孔雀在飞,三头八臂的摩醯首罗天骑牛而来,手持弦管的伎乐天人、舞伎,琵琶、箜篌、筚篥、排箫……仿佛佛界天堂,乐声四起,令人遗忘身居何地,只有向佛。与佛对望,心便虔诚。     大佛窟、佛殿窟、塔庙窟、僧房窟、禅窟,每一个石窟,都曾经有过虔诚的故事和禅心,每一个洞窟都讲述着一个个经典的佛经故事。这里,是佛的世界,是佛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