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牧马山上消失的城池
顺着白云大道走到底,过白云渡桥往左拐,过白云寺,沿杨柳河逆流而上几公里开阔处,便是一座小城,小城背山面水,街道纵横,人潮熙攘。城中有我喜欢吃的豆花饭,有铁匠铺发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大街的货摊上摆满了制作精良的手工品,小城俨然是时下常见的旅游古镇——这只是我梦中的场景,而奇怪的是这个梦在我来花园镇的七八年里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于是走在牧马山麓杨柳河岸杂草丛生的小路中,我常常迷糊前面到底是现实中新建起的别墅群还是那个或许并不存在的远古城池。
于是牧马山上曾有一座繁华的城池,那里居民生活逍遥,安居乐业,只是这一切已经消失在时光和尘土里,冥冥中我一直对这一凭空猜想坚信不疑。
最近偶读张驭寰先生《中国古建筑散记》,读至谈关于古建筑开间部分,突然“四川牧马山”几个字跳入我的视线,让我惊诧。原来张驭寰先生论述,“古建筑绝大部分为单开间,但在汉代及魏晋时期也曾出现过双开间建筑”,他举了各地的古建筑为例,其中便包括“四川牧马山崖墓群”。
我想到,我所在的花园镇背后的牧马山上确有一座“汉代古墓”(我曾多次跟朋友一道进墓坑玩耍),该古墓也的确是在岩层中开凿的墓室,墓口朝向山崖,符合崖墓的特征。牧马山上有风格极具特色的建筑群(坟墓),那么说明这里曾经人烟稠密,甚至有可能不止是一些村落,而形成过一个城镇。当然也联系到自己那个无中生有的怪梦,我突然对此产生了兴趣,并查到了一些资料。
查到的资料至少有三个方面让我格外惊讶:一,牧马山崖墓群主要集中地位新津花园镇和双流胜利镇境内,也就是我经常散步玩耍的地方;其二,在汉代及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一带人口稠密,的确形成过繁华的市集;其三,也最让我惊讶的是,在更早的时候,这里居住着成都乃至四川的绝大部分人口,甚至牧马山麓很可能就是我们古蜀文化的起源地。如下是我对资料的摘录:
崖墓的具体地点:双流、新津境内的“九倒拐”
资料一:“崖墓是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一种墓葬形式,全国各地都有发现,以四川岷江流域分布最为密集。据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成都以下至乐山市境内的岷江中游地区,崖墓总数不下20000座,有些地方一山即达数百座,几乎整山皆洞,密如蜂房。从分布来看,成都、眉山、乐山三地,崖墓在在皆有。而以新津、彭山、青神、夹江、乐山、峨眉、五通等地崖墓分布密集”。
资料二:崖墓的选址,多在依山傍水的江边山崖,牧马山九倒拐崖墓,正符合这一条件,并顺山顺水漫延至黄龙溪、彭山江口直至乐山,其中暗藏玄机。……“依山傍水”的牧马山九倒拐,身旁的山壁上,不时会出现一些凿开的洞穴。洞穴入口处杂草密布,有尖锐乱石立于洞口处。越往前走,洞穴越多。当地带路的村民告诉我们,这些洞穴俗称为“蛮子洞”,其中有一洞,里面有大厅、有大石柱,曾有人进去过,但没有人探寻过它通往哪里,但据村里老人说,这洞一直连通到黄龙溪。据记载,在九倒拐一带,有着众多“蛮子洞”(专家称崖墓),远远看去,如蜂房一般。双流县文管所曾在牧马山胜利、黄水及新津交会处的“九倒拐”发现重要洞穴。
崖墓所在地周边曾形成过繁华的城镇
资料三:“九倒拐崖墓群位于四川双流胜利乡白塔村的西麓,隔河与黄水乡相望。山下一马平川,与杨柳古渡口陶家渡、白云渡紧临,古代为交通要冲,汉蜀守任安曾于此筑宜城。此一带崖墓较集中,有76处,远望如蜂房。据有关部门鉴定为东汉、南北朝、隋代崖墓。近年又有多处崖墓被人垦开,出土大量文物其中一洞有石棺一具,保存完好,仍置洞中”。
资料四:2007年9月下旬,华阳街道河池社区一考古工地上的新发现,将双流的历史往推到了近公元前4000多年前。那次,考古队员在地下挖掘出一座竖穴土坑墓,一具人体骨架躺在近一米深的墓底。令人震惊的是,经测定,这具长约1.5米的骨架生存时间在4000多年前!土坑墓及骸骨的发现,证明了早在4000年前,双流就有古蜀先人生活着。同时出土的还有古蜀文明早期的陶器残件、石器。有小型磨制石锛,有体积较大的石斧和刃尖锋利的石箭簇,这些工具基本上用于剥兽皮、狩猎等。出土的泥质陶高领罐、宽沿尊形器、夹砂陶镂孔圈足器等陶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该时期的文明更多偏向“居家”,而且丰衣足食。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认为,这些新发现佐证了双流历史上曾有古蜀先人幸福地生活着,这里应该是古蜀农耕文明的一大发源地。牧马山之尾崖墓,很可能就是纵目人冢,蚕丛王建都瞿上城也应在牧马山上。
牧马山上可能居住着四千年前古蜀国的先民
资料五:世纪40年代初,著名史学家顾颉刚专程到双流,对瞿上城古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他说:“《华阳国志》说杜宇‘或治瞿上’,是因为古人建国必凭险阻,方好自守。牧马山是成都平原西部第一座山,如城垣一般,防守极便,立国于此可以控制平原。山上又好耕种,足以自给。假使我是当时的王者,走到这里也不肯把它放弃的。我敢臆断,牧马山上定是一块好地方,蚕丛和鱼凫的都城遗址有寻得的可能。”
“瞿上城在今双流县南十八里。”四川大学刘琳《华阳国志校注》指其方位在今双流县黄甲镇境牧马山上。后李澄波老先生手稿指“瞿上城在今新津县与双流交界之牧马山蚕丛祠九倒拐一带”。
资料六:“瞿上城“百度解释:位于双流县城南牧马山境内的“瞿上城遗址”是古蜀王国的第一都城,也是古蜀王“蚕丛”的王宫所在地。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历史,蚕丛善于以农桑治国,从而成就了誉满全球、“天府之国”的宏图大业。
资料七:根据诸多文史记载和大量物证,蚕丛建立了蜀都第一古蜀王国“瞿上城”,才有了另外一个鼎盛的古蜀王国“鱼凫城”。据《华阳国志》和《双流县志》等诸多文献记述:“…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与三星堆出土的“纵目人像”是如此之吻合,从而可以推断,三星堆出土的“纵目人像”很有可能就是“蚕丛”,这也是三星堆“纵目人像”长久以来未解之谜的答案,也许这正是三星堆古蜀王国对先王“蚕丛”祖先的崇拜和偶像的崇拜。
资料八:从《双流县志》等诸多史料及当地史迹印证:古蜀第一王蚕丛建都瞿上城。其选址应在胜利、黄甲一带。蚕丛称蜀王,建“瞿上城”,意为“让人惊叹的高大城邑”。古蜀历史由蚕丛瞿上为开端。而后有渔凫、三星堆、金沙等古蜀文明。对蚕丛纵目形象的描述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人像”惊人吻合。也是三星、金沙后世蜀人对蜀祖蚕丛的图腾崇拜。
罢了,良莠不等的资料已经太多,就不一一罗列。但根据已有的、姑且可以相信的资料显示,我们至少可以确定:在蜀首李冰开凿都江堰之前,成都平原涝旱不断,基本不宜生产生活,而牧马山是成都平原上一块难得的地势较高的山脉,毫无疑问将集中大量的古蜀国居民,古蜀第一个王国“瞿上城”选择在牧马山,也就是今天的双流黄甲、新津花源一带的山上建都是不二之举,这已有相应年代的古墓为物证的。李冰开凿都江堰后,成都平原虽然成为了“天府之国”,但遵从风水的蜀国先民选择在背山面水、易守难攻的牧马山上生活并建立城池在情理之中,这也有相应的遗迹为物证。今天的华阳(中兴场)的古城村是古蜀国王徙居成都前的“本治之地”,随后的几千年里,牧马山毗邻一直繁荣辉煌的天府中心成都和(古)华阳城区,因此也可以断定牧马山必定居住了大量居民,至少居住了“城乡结合部”的老百姓或者“卫星城”居民,牧马山上从汉朝至清朝历代均有的古墓遗迹也可以作为佐证。
总的来说,今天荒芜的牧马山在过去几千年里确是繁华热闹之地。
为了让这篇文字更加有趣,原计划带上相机,拍牧马山崖墓、九倒拐、杨柳河边的平坝(可能的古代建城之地)及牧马山的山形山势等照片,但鉴于时间关系,暂未如愿,希望以后能补充在此文中。
草写此文的目的除了给自己的臆想一个交代以外,主要还是希望广大喜欢看《盗墓小说》、热爱历史、热爱探险的青少年读者能够到牧马山的崖墓一探虚实。凭借实地考察对此文予以补充和更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无相关信息
上一篇:关于粮食和蔬菜
下一篇:每个梦想都需要一片丰饶的土地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