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执行无奈的“陪读”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每天早晨7:00整,60岁的我,就要开车将外孙女送到学校,开始她一天的学习生活。下午4:00整又要在学校门口等待接小外孙女,这就是小外孙女上学之后,我的主要任务,而且雷打不动。我不但有了接送任务,还有了“陪读”任务。

 “陪读”,对许多家长来说,早就不再是一个陌生的字眼,为了让孩子考上好的大学、中学,由学生的父母组成的“陪读大军”已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2012年,据中国社科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统计显示,中国36.8%的家庭存在父母陪读现象。不少父母每天的生活重心就是照顾孩子,他们唯一的心愿就是把孩子培养成才。对于高中、初中陪读,公众早已司空见惯。但如今连小学,也要家长陪读了。“陪读”低龄化趋势愈演愈烈。而小学“陪读”却让好多家长无奈但还要必须。

 

 

 自从外孙女上学后,我们全家人就成了她的“陪读生”。这给我们家带来不小的麻烦。老师每天留的作业,要专门有一个人全程陪同来做。学校作业很多,经常是写写画画,或者是在语练、数练作业本上连线的内容,一些简单的题目孩子自己就可以做出,遇到复杂的题目都要家长讲解。每天孩子写作业时,家长也是忙前忙后检查、签字、出题、背单词、背课文、查资料甚至还要打印。这样折腾下来,每天都要一两个小时。家长必须和孩子一起完成“家庭作业”。列如:检查作业、批改孩子错题的更正。英语老师要求家长检验孩子背诵单词;语文老师布置的作业是让家长为孩子默写生字和词语;数学老师的作业是检查计算题;还要求错一题罚三题。有的时候甚至还要和孩子一起做画报、做各种稀奇古怪的手工等等。作业的类型和科目也是五花八门。完成所有作业后,家长要在老师要求的本子上或者书上签字。由于低年级的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要求家长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陪读”作业是主要内容之一。对于老师的要求家长一点也不敢马虎,必须认真执行。

  

 

  记得我小时候并没有受到这样的特殊待遇,小时候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就是“能独立完成作业”。那时候的老师都不要求家长帮助甚至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因为家庭作业不仅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反应教师授课效果好坏的尺度,有家长介入,就不能真实的反应出老师授课的水平了。但为何现在孩子写作业,家长“陪读”却成了普遍现象。

  子女成长的过程,就是要逐步走向独立的过程。再糊涂的父母亲,也不会终日抱着孩子不让他学走路。学习本身就属于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因此也是意志锻炼的过程。对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孩子来说,陪读只能让他们的能力更差。人的社会能力,几乎都是后天形成的,而逐级的学校教育,都是让孩子形成和完善这种能力的有利契机。倘若家长不离左右地陪读到他们学业结束的“终点站”,其结果只能是使他们的能力日益弱化,甚至根本不具备。而这只会让孩子在未来的竞争中处在劣势。如果学习时总让父母陪读的话,孩子往往稍有困难就求助于父母。

 

 

  造成这种倾向有学校的责任。长期以来,不少中小学教师要求家长介入子女的课程学习,学生的家庭作业家长必须过目,这其实是一种错位。家长不介入孩子的家庭作业不等于放弃教育。父母即便是教授、博士,也不能替代小学的全部学科,即使是数学家也不见得懂得小学教学课程的要求。现在一些学校强调家庭的“配合教育”,结果加到家长身上的负担也越来越重。

  学校为每位家长开通了一项名为“校讯通”的手机短信服务,由班主任课老师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告知家长学校最近的活动安排,有家长会时间、活动安排、学生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等。“校讯通”里有不少这样的信息:“今日作业1、2、3、4条,注意做好签字和检查。”“明天有美术课,请提醒你的孩子带上水彩笔。”“从这周起体育课开始练习跳绳,请提醒孩子自带跳绳。”“明天有升旗仪式,请提醒孩子穿着校服上学。”开通了“校讯通”,家长要花更多的精力用在孩子身上,家长“陪读”就不仅是督促作业了,还包括学校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琐碎细节。

  孩子们从小就离不开家长,任何事都要有人陪在身边,小时候不能独立完成作业,长大后不能独立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这不仅是孩子的悲哀,也是家长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一些家长将这种陪读自嘲为“陪太子读书”,其实他们是不知道当年太子怎么读书。清康熙帝玄烨从四五岁开始,他的奶奶就安排了几个同龄小伙伴“伴读”,同时也有“习骑射”、“观稼穑”等课程。玄烨就身着特制的小铠甲,让大人提着迈过门槛,五更时分就冒着寒风随侍卫一起站岗。可见,游猎出身的满清皇族也明白什么是真正爱护子女,一些人怎么就弄不明白这个理儿呢?

 

上一篇:我家春节符号     下一篇:关于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