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房山上刻石人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今年盛夏的一日,好友雨潺姐约我同登徐州城东北的子房山,并告诉我,恰晴好无雨,定能有幸一晤于山顶崖石上十年不辍镌刻诗词,自称“东山石叟”的谢仲华老先生。

    子房山海拔仅一百二十多米,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山,却有着动人的传说。子房山,原名“鸡鸣山”,子房,是颇具传奇色彩的楚汉人物“谋圣”张良的字。汉时期被称作“兴汉三杰”之一的张良,曾在圯桥得黄石公《太公兵法》,在惊心动魄的鸿门宴上,他使处于劣势的刘邦躲过一场劫难,并凭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文韬武略,历经征战,辅佐刘邦成就了汉家三百年江山。相传,楚汉之际,张良为瓦解楚军,巧妙使用了攻心术。他训练了一批吹箫能手,制作了许多大型风筝,风筝下悬挂箩筐,将吹箫者置于其中。张良坐镇鸡鸣山指挥,乘风势将风筝放到楚军阵地上,一时洞箫齐鸣,四面楚歌,勾起了项羽江东兵思乡之情,八千子弟弃甲而散,汉军不战自胜。从此,鸡鸣山改称子房山。

  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于今,峰峦苍翠。我们爬上山顶,又到向南的一处崖坡前,果然,一位老人正俯身崖石上,手握錾子叮叮当当敲击着。他的左侧一片更为陡立的峭崖上,是楷、隶、篆、草等字体大小各异的“百寿图”,身下方和正雕刻的,是徐州当代的文人雅士咏颂张良的诗词。引经据典文采斐然的词章,诠释着楚汉相争时的留侯功绩和古彭的胜景,青崖红字,古朴苍劲,诗意俨然。

    趁着谢老师稍事休憩,我爬上崖坡,同他攀谈起来。谢仲华先生已年过七旬,原是铁路工人,自幼喜欢古典诗词,家就住在子房山下。退休后,为实现自己多年为子房山增添历史文化色彩的夙愿,他自费购买工具材料,开始上山刻石,而且一刻就是十年。老人说,只要天气晴好,他几乎每天上午和下午各刻两小时字,逢着雨雪天才会稍作停顿。

    老人说,每个字都要经四遍不同工序。先要将待刻字的石块进行打磨,平整光洁后,再将描摹的书法字页贴在石上,一点点斫出轮廓,再进一步完善,雕琢。最后,还要用红漆将刻好的字再填充勾勒。一首七言绝句,大约要一个月,平均下来,一天功夫只能完成一个字。

    在峭立的崖壁上刻字,许多时候,常要半跪着,老人身下就会放上一个垫子,眼前的这个老伴帮着缝制不久的棉垫也已显得破旧了。这十年间,描红的毛笔,清扫的小刷子,如此磨砺,也同样不知换了多少茬子吧。老人工具中的一块磨刀石,大约因着经年累月磨錾子,多处已显得非常薄了。苦、累,对于一个花甲老人,自不必说,可老人无功名利欲于心,潇潇洒洒,自得自乐在其中,亦是得大自在罢。

    十年的锲而不舍,而今,子房山已漫山刻印着徐州知名书法家的墨迹诗章,浑厚的两汉文化,因着谢仲华老先生的心血,成为了子房山亮丽的景致。徐州诗人秋风戏马曾为谢先生赠诗赞曰:

     鸡鸣叠翠染新彤,诗韵流金镌古风。

    谁为彭城添秀色?青崖留印谢家翁。

    已是深冬了,不知谢老先生是否每天还在崖间打磨着缱绻心意。我想,哪一日,还要寻了时间,去山上探望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