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吃个月饼吧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还是吃个月饼吧

 

  

    俗话说,“大人望发钱,小孩盼过年。”这个“过年”也就是过节。我小时候喜欢的当然也就是过年过节了。幼时家寒,平时没什么好吃的,只有过年过节时,家里才有些好吃的来满足我的口腹之欲。中秋是个大节,自然会扳着指头算中秋来临的日子。记忆里,每到中秋,妈妈就会在那天拿出一盒月饼,我和哥哥姐姐立刻对其进行瓜分,根本不会去问这盒月饼妈妈是什么时候买回来的,更不会去问妈妈为买这盒月饼又是如何计算一下当月的家庭开支。只是妈妈看我们吃月饼时的眼神,又温暖又安详。

    当年岁渐长,节日已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很多时候,甚至根本不知道已到节日。这个问题当然出在我自己身上,但也出在很多其他方面。

    首先是洋节兴旺。说真的,当七八岁的小孩都能准确无误地说出哪天是圣诞节、哪天是情人节时,我们这个国家的传统节日就开始有点变味了。这和所有的东西一样,味道一变,其本质就开始变了。窃以为,能准确说出中秋来历以及中秋为什么要吃月饼缘由的人只怕不多;除了团圆之外,里面究竟还有些什么传统的文化内涵则更少人知。这里面牵涉的问题是,我们的传统对今天能有多大的用处?这个用处又被多少人看重?数字化时代需要的就是你向数字看齐,大可不必向内心的某种境况看齐。深谙此道的西人在将节日移植时做得比国人更表面化和热闹化,这使得我们的节日在越来越失去传统文化的支撑时,变得越来越寡然无味,越来越失去和洋节较劲的本钱。

    其次是时间在今天变得空前匆促。套用崔健的一句话,“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这句话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它准确地道破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质——闲情逸志在今天已是稀罕之物,过节只是短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休息之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古人的这份优雅和舒缓在今天只能令后人心向往之。现代人难得真正地达到内心平静,加速的时代使包括节日在内的生活变得躁动不安。当新月临空,又有多少人真正地去除了俗务干扰,好好地仰望一下多久没望过的明月?

    无疑,节日的实际作用是改变最甚的。有这么一则轶闻,某家长在中秋来临前,给孩子的班主任送去两盒月饼,该班主任又将这两盒月饼送给校长,该校长又将月饼送给教育局某要人,该要人又将其送需巴结对象,该对象又将月饼再送他人,就这么送来送去,那两盒月饼居然在节日来临时原封不动地回到最开始的某家长手中。此轶闻看似笑话,实则是节日转向工具的沉沦象征,改变了节日最初的性质。想当年唐高祖李渊吟毕“应将胡饼邀蟾蜍”而分赏大臣、开始中秋吃月饼的风俗之时,可没想到后人会将其意反其道而行之。

    我的朋友、四川诗人聂作平在某文中对月饼有这么一个定义,“中秋之夜的月饼是一个温暖而忧伤的手势。”无端地,我觉得这个定义恰到好处地诠释了现代人的中秋和现代人的月饼。如果“温暖”代表了传统,“忧伤”则无疑代表了今天。温暖也罢,忧伤也罢,都够人细细咀嚼其中的三味。

    写到这里,妈妈推门而入,问我是不是出来吃个月饼。我迟疑了一下,答应下来。不论变化怎样,节日毕竟还是节日,中秋毕竟也是中秋。我想我还是吃个月饼吧。尽管月饼的滋味对我早就没任何吸引,但妈妈看着我的眼神,和我童年时看到的,还是一模一样的温暖与安详。


 


 

上一篇:诗人之死     下一篇:难以置信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