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文学的精神生态
还有一点是日常人的再发现。这涉及到我们对人的理解,它不同于八十年代我们对人的那种理性的理解,也不同于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对人的原生态的理解,也不同于九十年代欲望化的人,而是日常化的人。指的是在和平的、世俗的日常化生活中,怎么去发现丰富多样的人性。当然也不排除那种突发性的、爆发性的表现。在此顺便说一下“身体写作”问题。有的人把身体写作等同于性描写,其实是不完全的,身体写作或“躯体写作”最早是由女权主义者提出的。强调身体的再发现。身体曾经在我们的文学中缺席,如在十七年文学中,在阶级斗争文学中,现在身体回来了,但身体是如何回来的呢?这个问题很复杂,它与女性写作纠缠在一起。在一些大家热知的身体写作中,表现的是女性的性别意识的发现,企图用身体来反抗男性话语。可之后的某些作品越来越走向了极端,只突出了写性,缺乏一种精神的维度,这实际上是在降低女性的地位。仅仅把女性作为一个性的符号,而忽视女性对于社会财富的创造,对于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是偏执而狭隘的。其实身体并不忠实于人,身体是会衰老的,一味依恃身体,必将带来自身价值的失落。在今天的许多作品中,女性仍然处于被男权文化塑造的地位,这是很可悲的,但实际情况就是如此。所以新世纪文学如何在这一领域增加它的人文内涵,增加它的审美深度我觉得也很重要。
另外一个变化我想大家也注意到了,那就是政治视角的隐秘回归。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密切的。一部作品要厚重,深刻,要概括一个时代,往往与政治紧密相关。伊格尔顿就认为:“伟大的作品总是包含着强烈的政治性”这话很有些道理。现在国际上的大奖如诺贝尔文学奖,奥斯卡奖,都很看重政治文化类的作品。而我们现在的一些官场小说写的是一些非常表层的东西,不是真正的政治小说,它们离政治小说的真谛还比较远。政治不仅仅是权力层面的,政治也是一种文化,政治也是一种文明,政治还是一种文化心理结构,真正能够理解这一点的中国作家并不是很多。这里我愿提到《沧浪之水》,它的作者悟出了政治是一种文化生态,政治甚至与人生哲学联系在一起,政治与人的精神追求和价值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把政治转化成心理深度,那么这个政治才有意义了。在这部书的后面,我写了一段话:“这部书给了我一种天机泄漏感。”而现在很多犯罪小说成了教人如何升官发财的教科书,商战小说成了教人尔虞我诈的教科书,言情小说成了展示一男多女的游戏图,还有的小说纯粹是没有精神深度的恶搞。文学在对政治的理解上要有深度。米兰·昆德拉的《玩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等都和政治的关系都很密切。
当今文学的精神缺失
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仍是当下文学重要的缺失,温家宝总理最近讲到要大力弘扬真善美价值,我想也是这个意思。什么是正面价值?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看取光明、明辨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如果都是暴力、血腥、看不到一点希望,以为这才是最大的深刻,我以为这样的文学不算是最好的文学。这个问题其实与我们的精神资源有关。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厚,但今天面临的是如何整合和转化的问题,如何把它们化为我们内心深处很丰富的信仰,并且运用到我们的创作中去,把它们转化成我们作品的精神力量——不仅有形而下的生存关怀和世俗关怀,而且还有形而上的精神关怀和灵魂关怀。现在我们的文学中还有“去资源化”的问题,因为资源已经太多,而我们不知道如何转化利用,这就影响到我们创作的水准,以致于有的作家以为只要他敢于批判,敢于暴露,就是最深刻的作品。而真正深刻的作品是不仅能有揭露和批判,还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今天的文学中还存在超越精神的弱化。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精神关怀和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深刻洞察,善于表达精神的作家能够做到把故事从趣味推向存在。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写拉斯科尼珂夫的极度矛盾和深刻忏悔,从道德的审判到灵魂的审判,而我们很多作家仅仅关注故事本身。
今年有人提出小说的难度究竟在哪里。这个问题现在也很突出。当年老舍先生的长篇小说《大明湖》底稿毁于战火,他经过回忆,将其中精华浓缩成中篇《月牙儿》,长度其实跟短篇差不多,却成为了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对此老舍先生幽默地说:“我是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缩龙成寸的苦功,那么消费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会不断有震撼人的好作品出现。还有一例:我一直很喜欢成都作家麦家的短篇《两个富阳姑娘》,当初发表在一个几乎接近于内部刊物的小杂志上,但这篇小说浑然天成,最大的特色在于富春江上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形成了对照,写出了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里,性禁忌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在那样的境遇里,花照样开,水照样的碧绿,景色照样的优美,更衬托出人的不幸。作者写作这篇小说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过得奖,它后来获得了当年中国小说排行榜的第一名。当下很多作家谈不上灵魂写作、生命写作,当创作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或痛疼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流水线作业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今天我讲的是一个比较新的题目,涉及面比较广,从大的文化环境,到文学的运作模式,到作家的状态,到新世纪以来文学创作上的几点变化,谈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谢谢大家!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