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了解的茅盾文学奖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所了解的茅盾文学奖

 

 

一 设奖来由

    据我所知,茅奖的历史可追溯到1945年。那年在重庆为茅盾举行了"五十寿辰和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纪念",在6月24日庆祝会上,正大纺织厂的陈钧经理委托沈钧儒和沙千里律师将一张十万元支票赠送给茅盾,指定作为茅盾文艺奖金。茅盾在接受捐款时表示:自己生平所写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不多,引以为憾,建议以这些捐款,举行一次反映农村生活题材的短篇小说有奖征文。按照茅盾意愿,"文协"为此专门成立了老舍、靳以、杨晦、冯雪峰、冯乃超、邵荃麟、叶以群组成的茅盾文艺奖金评奖委员会,并在《文艺杂志》新一卷第三期和八月三日的《新华日报》共同刊出了"文艺杂志社"与"文哨月刊社"联合发出的"茅盾文艺奖金"征文启示,规定征文以反映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速写、报告为限。这次征文经评选产生了一批较好作品。

    1981年3月14日,茅盾先生病危,他在口述了给中共中央请求在他去世之后追认为中共党员的信之后,又口述了给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的信:

    亲爱的同志们,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我将我的稿费二十五万元捐献给作协,作为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我自知病将不起,我衷心的祝愿我国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繁荣昌盛。

    两周之后,茅盾先生就去世了。25万元与现在的随便一个大明星和富豪的月收入零头相比,也还是少得可怜,与贪官们贪污或动辄挥霍的几千万、几个亿的数字相比,九牛一毛,但在1981年的中国,25万元可是一个极为惊人的数额,茅盾先生肯将一生的积蓄和盘托出,心同日月。1981年成立了茅盾文学奖评选小组,此奖的设立旨在推出和褒奖优秀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第一届初选小组的人是丁玲、艾青、冯至、冯牧、张光年、谢永旺等。这样的阵容,显然比现在的初选小组要豪华得多,颇有将军打冲锋之势。茅奖起初就是用茅盾那25万的利息运作,现在当然完全不够,从筹办征集评审及奖金,费用由国家来负了,因为它已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大奖。一个获奖者实得奖金也许不如一家刊物所设奖金高,但它的声名和荣誉是无形资产,后续的经济回报也是比较可观的。

 

二、评奖概况

    至今,茅盾文学奖已评了七届,第八届开评在即。第一届获奖作品是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的《东方》、莫应丰的《将军吟》、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古华的《芙蓉镇》、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第二届是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张洁的《沉重的翅膀》(修订本)、刘心武的《钟鼓楼》。第三届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凌力的《少年天子》、孙力,余小惠的《都市风流》、刘白羽的《第二个太阳》、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第四届是王火的《战争和人》(一、二、三)陈忠实的《白鹿原》(修订本)、刘斯奋的《白门柳》(一、二)、刘玉民的《骚动之秋》。第五届是张平的《抉择》、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第六届是熊召政的《张居正》、柳建伟的《英雄时代》、张洁的《无字》、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宗璞的《东藏记》。

    这些作品中还是有一些能留存下来的。比如,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所、北京大学以及一些网站所作的调查发现,文学类,长篇小说的第一名竟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里就以此作为例。这是一部承继革命现实主义精神但又有很大更新的典型文本,路遥从他的文学教父柳青那里确实学到了不少精髓,在写法上却更接近批判现实主义的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狄更斯模式,写了1975到1985十年间的陕北农村及城乡交叉地带的编年史。我们看到,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一旦诞生了一个新的个体意识觉醒的生命,就使这部作品具有了惊人强旺的生命力;也还因为它表达了最底层的、弱势的、沉默的、边缘人的真实本色的存在和挣扎图强的生命强力,它是植根于大地的,是有血有肉的,是用心灵和赤诚书写成的,它能够跟普通生活中的平凡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只要想想孙少平与郝红梅永远是“最后打饭的学生”的那种窘迫,想想主人公外在的贫穷与内心的高傲,我们就无法不为一种苦难的美所感动。当然书中也有对“官”的仰视和比较轻易的理想主义。路遥是我的好朋友,这书出来以后,他希望得到我的好评,但当时我比较固执,对这个作品的反映偏冷,主要是认为,这个作品没有超越他自己的《人生》,只是把《人生》中的高加林在《平凡的世界》里化成了两个人,一个是留在乡下的高加林,一个是进了城的高加林,一个叫孙少安,一个叫孙少平,横的面展开了,纵深面开掘不够。现在看来是我部分地错了,我对这部作品厚实、顽强、宽广的生命力估计不足,特别是对它的励志价值,内蕴的现代性认识不足。但当时我就是这么认为的。我觉得高加林、孙少平就象中国农村的于连一样,介于鲁迅的启蒙主义者与西方资产阶级兴起时期的自我奋斗者形象之间,或者既像于连,又像保尔,还有点像堂吉诃德。现在看来,平凡的世界不平凡啊,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为什么这样侧重于传统现实主义的作品仍能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三、 茅盾文学奖关注中国社会广阔人生的多个层面

    文学是人学,关怀人是文学的根本要义所在。不管什么样的文学,假若缺乏人的深刻参与的话,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然而,文学该如何关怀人呢?这又将内在地决定着文学的品质高低。实际上,茅盾文学奖还是关注了中国现实人生的诸多方面和诸多问题。有写社会变革大潮的,有写工业改革的,有写底层人苦斗奋争的,有写边远地区民族风情的,有写都市普通人的日常经验的,也有写尖锐的社会矛盾的等等。

    我认为,关怀人的问题始终先于关怀哪些人的问题。有道是,对弱者要关怀他们的生存,对强者要关怀他们的灵魂;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正在关怀人本身,关怀人的生存本身。加缪的《西西弗神话》、《局外人》、《误会》、《鼠疫》,萨特的《恶心》、《自画像》、《苍蝇》,卡夫卡的《变形记》、《城堡》、《审判》之所以伟大,不是由于它们在描写和审视对象的选择上高人一筹,而是由于它们诚实而深刻地面对了无论什么人的真实处境,关注了无论什么人心灵遭受的来自生活、科技、政治等的逼压、摧残与异化,人自身真实处境在这些作品冷静、肃穆的展示中触目惊心。不绕开问题,不把问题简单化,能看到问题的真相,能揭示问题的根本症结,这种关注无论什么人的姿态、眼光、胸怀体现着这些作品的价值,真切地关怀人本身是这些作品伟大的唯一原因所在。

    在已经评出的茅奖作品中,以前六届为例,我以为《芙蓉镇》《李自成》《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长恨歌》〈白鹿原〉等等可能在读者中拥有更为广泛和稳定的影响。而一些没有获奖的作品,其影响力也丝毫不容小视,比如张炜的〈古船〉,王蒙的〈活动变人形〉,铁凝的〈玫瑰门〉,还有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唐浩明的〈曾国藩〉莫言的《酒国》等等。也还有一些未获奖作品值得一说,如尤凤伟《中国一九五七》、杨显惠《夹边沟记事》,关注了一种政治行为对以知识群体为核心的一代人心身的折磨和摧毁,陈桂棣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当然是报告文学了,它对最底层农民的疾苦和生存困境的关注值得关注。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关注了普通人的巨大苦难和苦难人生的简单和偶然,雪漠的《大漠祭》关注了生存本身的艰辛、顽强和苍凉;姜戎《狼图腾》,它在思想上或有明显偏颇,但它能够关注草原在人的道理和政治的道理之间的生态命运。不管这些作品关注了什么人,不管作品具体以哪个阶层的人来展开文本,无论笨拙还是巧妙,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作品深切关注了人生。不是取巧粉饰,而是尽量诚实地关注了人生。

 

四、 茅盾文学奖倚重宏大叙事

    茅盾文学奖作为一项有影响力的大奖,有没有自己的美学倾向和偏好,这是个不太好回答的问题。我认为是有的,这并不是有谁在规定或暗示或提倡或布置,而是一种审美积累过程,代代影响,从多届得奖作品看来,那就是对宏大叙事的侧重,对一些厚重的史诗性作品的青睐,对现实主义精神的倚重,对历史题材的关注等等。在历史上,文学与题材曾经有过不正常的关系,或人为区分题材等级,或把某些题材划成禁区,或干脆实行"题材决定论"。从今天来看,这些都是违反文学规律的。但是,也不可否认,重大题材还是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特别是重大历史题材,由于阐述和重构了历史的隐秘存在和复活了被湮灭的历史记忆,既给当代社会提供经验和借鉴,又提升我们对人生、现实与世界进行有比较的审美观照与反思。

    有鉴于此,茅盾文学奖非常关注重大历史题材。至少从前六届评出的结果看是这样。据粗略统计,在29部(包括2部荣誉奖:萧克的《浴血罗霄》、徐兴业的《金瓯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重点历史题材占了大多数。就拿第六届来说,第一部是熊召政的《张居正》,长篇历史小说,四卷本,140万字,熊召政是湖北诗人,曾写过长诗《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和叶文福的长诗〈将军,你不能这样做〉并肩而立,名动一时,后来,他专攻文史,特别是专攻明代的历史,发现张居正此人身上有丰富的戏剧性,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于是,就用了五六年时间写了这部小说,张居正被认为是铁面宰相,柔情丈夫,他实行过著名的万历新政和一条鞭法,是一个封建社会的了不起的改革家,最后以悲剧收场,全家被抄,实乃人治社会的悲剧,这和我们今天的时代某些负面有些相似,明代中叶,经济繁荣,试图改革的人始终逃不出人治的可怕机制;第二部是张洁的《无字》,三卷本,90万字,写四代女性的悲剧命运,张洁曾写过一篇很动情的散文《这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我觉得长篇小说《无字》中最动情的部分是从那篇散文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依恋。她还写过一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写的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手都没有拉过,爱了几十年,只是远远地望着,默默地想着,《无字》当中,那个梦中的爱人似乎变成了生活中的伴侣,但现实中的那个叫胡汉宸的伴侣就显得很丑陋了,我觉得张洁在这部小说里倾诉了女性特有的痛苦,有人说这部作品是以血代笔。第三部是部队作家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现在拍成了电视连续剧,从纯文本立场看,这是一部较粗的作品,但整个作品还是比较大气,写了一群有性格的人,是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的创新之作,它有一个特点是,重视偶然在历史中的作用,比如小说主人公梁大牙,身上有许多流氓无产阶级的痞子气,他本来是要投奔国军的,可不巧走错了路跑到新四军那儿去了,饿坏了,新四军给他做了一碗面鱼儿,吃完一碗面鱼儿后说再能给我吃一碗吗?新四军说可以,他就觉得新四军不错,虽然国军的粮饷好,但新四军的人情味似乎更浓,于是就加入了新四军。另外一对青年跑到国军那儿去了,他们的命运的都不是按照什么固定的逻辑和规律发展的。不承想,这个满身毛病的梁大牙浑身是胆,能打仗、能吃苦、有智谋,终于成长为一个共产党的高级将领,跨度很大。我写过一篇评论《人的太阳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就是说,它不是写概念,而是写人的。第四部是柳建伟的《英雄时代》,柳建伟有个本事就是善于间接地体验生活,他写过一个电影《惊涛骇浪》写抗洪救灾的,得了大奖,他本人并没有到过水灾现场,但写得不错。这有点像歌曲“青藏高原”的作者并没有到过西藏一样。《英雄时代》的意思是,今天是一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市场化大时代中各种力量涌动,今天的一个乞丐或小贩可能会三年以后成为一个大企业家,这是一个传奇的时代。有些评委认为,这部小说在捕捉正在进行中间的社会矛盾,还比较敏锐。第五部是宗璞的《东藏记》,宗璞先生是有家学渊源,她是冯友兰的女儿,是个著名的作家、学者,我们知道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和胡适的《中国哲学大纲》都是很有名的哲学著作。宗璞一九五七年的短篇〈红豆〉名重一时,写知识分子情感世界和

上一篇:谈传世     下一篇:真正透彻的批评为何总难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