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不问出处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部叫作《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电视剧引起热议。争论的焦点,是那群丢盔卸甲、衣衫褴褛的残兵败将,在残酷的对日作战中表现出的怯懦与血性、自私与献身、狭隘与宽容等多重人性。其中,反对者的主要观点,认为该剧所表现的人物过于展现了民族的劣根与丑陋,这些人物代表不了民族精神,甚至有损民族形象。

这部电视剧我只看了一部分,感觉其表现手法明显有模仿好莱坞的痕迹。看了前半部分,后面也就没有太多意思了。但至少我认为,较之以往的“主旋律”电视剧,《团长》在思想深度的开掘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创造上还是有所突破的。它在揭示战争的残酷的同时,更多地表现出对人性的观照。我倒想,这部戏用来表现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似乎更合适,但果真如此,《团长》就注定要被“枪毙”了。

我想说的是,战争是人命的游戏,在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的环境中,是人都会害怕,甚至哭爹喊娘尿了裤子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是人都想逃离,甚至装死开小差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这种情况下,英雄和懦夫只是一念之差甚至要包括一点运气,能够坚持挺住的,与敌人交上火、拼上刺刀的,就是英雄。反之,开了小差逃跑了的就是懦夫。

“死啦死啦的”和他的弟兄们,多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出身不同,性格不同,品质不同,参军的背景、动机和目的不同,但毕竟面向敌人走上了战场。他们走向战场,多是被动的,绝没有甘当岳武穆的雄心壮志,有的仅仅是为了混口饭吃。仔细想想,当年那些从军的贫苦农民、工人、小市民,有多少是胸怀革命理想的?恐怕绝大多数就是为了混口饭吃。还有就是被抓了壮丁,国军抓了就成了国军、共军抓了就成了共军。听老人说过,当年八路军动员参军就有一绝招,将村里所有的壮劳力“请”到炕头上,一边有指导员做动员,一边有人往灶坑里猛加柴禾,一旦有人撑不住翘起屁股,就被认定是想通了,立刻拉出去入伙。当然,国军、共军抓壮丁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御敌总要有兵勇才行。一个“抓”字足以证明,普通老百姓是不愿意当炮灰的。只是被抓者无法知道自己是否站错了队。后来,共军赢了天下,国军的弟兄们就成了反面。

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我们都清楚,在抗日时期,正面战场是都是国军,共军多数情况下是敌后袭扰。即使国军由于实力所限节节败退,也不能反衬共军有多么强大。平心而论,抗日战争的胜利,得益于苏联的直接出兵和美国向日本扔了原子弹,中国的“战胜国”荣耀中有国军的份,也有共军的份。无论国军中血战台儿庄的张自忠,还是共军中东北抗联的杨靖宇,都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推而广之,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刻,能够迎挺身迎敌、流血牺牲的都是英雄,无论其出身如何,也无论其以什么方式与来犯之敌相拼争。

阿郁在博文中说“无名的英雄,最该享有敬礼和敬意!”对此,我认同。关于英雄,其实不必赋予其那么多的不切实际的光环。“死啦死啦”们身上有太多的劣根,太多的丑陋,但毕竟他们为国为民而战了。如果说,梅兰芳仅仅以蓄须明志就赢得喝彩的话,那么“死啦死啦”们用活生生的肉体直接抗敌不是更值得大加颂扬吗?在国破家亡的时候,能够与敌人血战而舍身取义的,都是英雄,无论他的出身怎样、他过去的行为怎样。《我的团长我的团》其实提示的是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就是当生命尊严被逼到底线时,有的人会本能地做出殊死的抵抗。这一点,《团长》与《红高粱》有异曲同工之妙。(以上是我在阿郁博文下的评论)。

英雄不必问出处,哪怕他是流氓和妓女!

 

上一篇:我这十来天     下一篇:我的太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