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教我泪沾襟
冯晓刚拍完《唐山大地震》,我就一直想着陪同岳父岳母一同看看,因为岳父当年就是从“7.28”大地震的死人堆里爬出来的。1976年7月27日,岳父一行5人出差到唐山,住在农机局3层招待所的二楼,后半夜就发生了大地震,岳父正好被压在倒塌楼板的夹角中。他用砖头一点一点砸墙,硬是用10几个小时砸开了一个洞,先是将另一个有伤在身、身体偏瘦的同事推了出去,然后又扩展了洞口自己爬出来。另3个人则不幸罹难。4天后,岳父妥善料理了死去的同事,将受伤的同事送往部队救灾医院,自己咬碎了一头大蒜涂在毛巾上,将毛巾勒在嘴上,骑着一辆自行车,顶着满城的腐尸味儿一口气从唐山骑到了滦县。在滦县,他搭乘东北的抗震救灾返程汽车赶到山海关,又在山海关跟一名派出所民警借了20元钱乘火车返回本溪,家也没回直接到厂里汇报情况。劫后余生的岳父,从此将生日改成了7月28日。这种情结,也刺激着我一定要看看《唐山大地震》。
今天上午,不,应该是昨天上午了,陪同岳父看了《唐山大地震》,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纪念老人家特殊的生日。进场之前,见影院为每名观众发了一包纸巾,心里便做了抵制煽情的准备,但在观看过程中才发现纸巾的确很有用处,像我这样眼窝子浅的男人,尤其用得着。
提起唐山大地震,我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那幅名画《庞贝的末日》,因此担心《唐山大地震》是一部仿好莱坞的灾难片,看过之后才知道这是一部以亲情为主轴的故事片。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4口之家摧毁于地震、重生于亲情的故事。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和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大地震的突然降临,使这个好端端的家庭瞬间毁于灭顶。元妮眼睁睁失去了丈夫,又被迫在一双儿女之间做出只能救一个的痛苦抉择。元妮和失去一条胳膊的儿子方达死里逃生,相依为命。女儿方登也奇迹般在大雨中苏醒,被解放军干部王德清、董桂兰收养。从此,方登与母亲、弟弟天各一方,走上各自的人生轨道。32年,方登的心头一直飘浮着一块乌云,她无法理解妈妈为什么在生死之间选择了弟弟放弃了自己。养父王德清告诉她:亲情是无法忘记的,但方登不为所动。直到“4.12”汶川大地震,方登和方达在救灾现场意外重逢,方登亲眼目睹了一位母亲被迫决定截断女儿小腿以救其命的惨痛抉择。这一刻,唤醒了方登的回忆,她终于明白,当年的“被放弃”,对于自己是一种难以愈合的心伤,而对于母亲则是压心头的一个沉重的十字架。于是,方登与弟弟方达一同返回唐山,一家人重新团圆。
《唐山大地震》再次展现了冯晓刚讲故事的功力。影片并没有过多地渲染那23秒惨绝人寰的大灾难,而是用细腻温馨的暖色调描绘了灾难撕裂的亲情在时间的缓缓流淌中自我疗伤、自然愈合的过程。没有视觉的惊心动魄,却有触觉的拔人心弦,在人心的最柔软处提纯出最为精华的那部分情怀。剧中主人公的命运始终围绕着亲情的主旋律而奏响:一场突然降临的灾难,使元妮失去了至亲至爱的丈夫和女儿。母子俩相依为命,元妮的精神支点就是等待丈夫和女儿的归来,以至于她第一次搬家后,总要在清明烧纸时一遍遍地告诉丈夫和女儿新家的住址。儿子方达长大了、发达了,要给买妈妈新房子,元妮生怕丈夫和女儿记不住回家的路,说死也不肯再搬家。在妈妈的影响下,方达养成了自力自强、坚忍执着的秉性。在杭州创业成功后,方达带着媳妇和孩子回到唐山老家与妈妈过年。小两口为了孩子是否留在奶奶身边过年悄悄发生争执,这一刻,方达一定想起当年奶奶要接他去济南妈妈几近绝望的神情,而媳妇看到了元妮沉醉于与孙子同乐的情景,也深深地理解了丈夫和婆婆。因为妈妈的放弃,方登一直记恨着妈妈,但在善良的王德清夫妇那里,方登依然得到了无私的父爱和母爱。尽管她的初恋吃了一颗苦果,生活也经历了坎坎坷坷,但养父王德清却一直在家里给她留着一个房间。亲生妈妈元妮更是时时刻刻把女儿的“遗像”挂在房间,与天堂中的女儿共度生活。在女儿无尸的棺椁里,放着妈妈为女儿买的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和书包。
《唐山大地震》的确是很煽情的,但徐帆、张静初们把情煽得比较真实而自然,观众的眼泪也是情至而出。
第一个煽情点:瞬间失去大强的元妮还没有从悲痛中转过神儿来,又要面对儿子方达与女儿方登二选一的生死抉择,这种抉择对于一个母亲比凌迟更为残忍。元妮开始是声嘶力竭地嚎叫着“两个都救”,最后是失魂落魄地叫喊“救弟弟”,石板下的女儿听到妈妈的“无情”选择,绝望地放弃了手里的石头......。这一刻让观众为之心碎。
第二个煽情点:方达的奶奶从济南赶到唐山要接走方达,元妮起初并不同意,但看到年迈的奶奶,心怀愧疚的元妮忍痛把方达送上了汽车。汽车启动了,方达的姑姑望着尘土中踉踉跄跄追着汽车的元妮,对妈妈说“我们把方达接走等于要了元妮的命啊!”于是,汽车慢慢停下,方达从汽车下来,母子俩紧紧相拥......。这一刻让观众感到心酸的慰藉。
第三个煽情点:元妮在清明节带着方达给丈夫和女儿烧纸,一边烧纸一边念叨着,大强啊咱们家搬家了,在原来的什么地方附近,走多远拐弯,第一家就是。元妮没有哭天抢地的哀伤,倒像是平常嘱咐丈夫上班、孩子上学要注意这注意那一样......。这一刻,观众会感受到亲人之间只有无尽的牵挂而没有阴阳两隔。
第四个煽情点:方登作为自愿者来到汶川,她为一个埋在废墟中的小女孩举着吊瓶,此时32年前的情景重现在她的面前:救援人员为救小女孩在余震中受伤,小女孩的妈妈面容冷峻地决定剧掉女儿的小腿,可当女儿被抬上担架后,妈妈却疯了一般哭喊着寻找女儿的腿.....。这一刻,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最原始最本真的坚强与脆弱、冷静与疯狂。
第五个煽情点:方登与方达姐妹在汶川抗震现场相认,回到唐山。与儿媳包饺子的元妮手在颤抖。当方达兴奋地说“妈,我姐回来了”,元妮平静地说了声“先进屋吧”。方登进到屋里,抬头看见爸爸和自己的遗像时,低头看见妈妈像小时候一样为她在水盆里镇好的西红柿。母女相见,元妮动作缓慢地给女儿跪下,先是心平气和地向女儿说“登啊,妈给你道歉了”,然后突然暴发歇斯底里地哭喊“登啊,这么些年你到哪儿去了啊”......。这一刻,观众不能不为这涅槃的亲情悲喜交集。
还有第六、第七及至若干的煽情点,都没有刻意地用演员的表演引导观众流泪,而是浓浓的亲情悄然虹吸了观众的泪水。影片最后,一个白发老者平静地站在刻满死者名字的地震墙前,轻轻地与墙上的亲人说着话,然后骑上自行车走过长长的地震墙。那一刻,观众的心无不为之震撼。
非是琴心多脆弱,亲情教我泪沾襟!
不论是32年前的“7.28”大地震,还是2年前的“5.12”大地震,都是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但它对于人们的精神创伤远远大于肉体的伤害。在自然面前,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渺小的,在生活当中,人的命运同样常被某种不可抗力的因素所左右,而人生的勇气和力量恰恰来自那流淌于血脉中的亲情。亲情是人性中最美好、最可贵的东西,它犹如涓涓溪流,在曲折的流淌中超越一切苦难和隔阂,净化着是非真假的泥沙,愈合着恩怨情仇的伤口。生命中可以舍弃的东西很多,唯有亲情是不可舍弃的。
过后,我们问岳父,这个电影真实吗?他说,有一个地方不真实。地震后的唐山死一般沉寂,几乎听不到哭声。这一点我信。大难突降,人们面对一片残垣断壁和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尸体,一定是处于惊恐之后的麻木之中,多数人还来不及悲伤。但电影终究是一种艺术,它要靠适度的夸张营造戏剧性的效果以打动观众。
今天上午,不,应该是昨天上午了,陪同岳父看了《唐山大地震》,以这种特殊的方式纪念老人家特殊的生日。进场之前,见影院为每名观众发了一包纸巾,心里便做了抵制煽情的准备,但在观看过程中才发现纸巾的确很有用处,像我这样眼窝子浅的男人,尤其用得着。
提起唐山大地震,我总会不自觉地联想到那幅名画《庞贝的末日》,因此担心《唐山大地震》是一部仿好莱坞的灾难片,看过之后才知道这是一部以亲情为主轴的故事片。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4口之家摧毁于地震、重生于亲情的故事。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和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平静而幸福的生活。大地震的突然降临,使这个好端端的家庭瞬间毁于灭顶。元妮眼睁睁失去了丈夫,又被迫在一双儿女之间做出只能救一个的痛苦抉择。元妮和失去一条胳膊的儿子方达死里逃生,相依为命。女儿方登也奇迹般在大雨中苏醒,被解放军干部王德清、董桂兰收养。从此,方登与母亲、弟弟天各一方,走上各自的人生轨道。32年,方登的心头一直飘浮着一块乌云,她无法理解妈妈为什么在生死之间选择了弟弟放弃了自己。养父王德清告诉她:亲情是无法忘记的,但方登不为所动。直到“4.12”汶川大地震,方登和方达在救灾现场意外重逢,方登亲眼目睹了一位母亲被迫决定截断女儿小腿以救其命的惨痛抉择。这一刻,唤醒了方登的回忆,她终于明白,当年的“被放弃”,对于自己是一种难以愈合的心伤,而对于母亲则是压心头的一个沉重的十字架。于是,方登与弟弟方达一同返回唐山,一家人重新团圆。
《唐山大地震》再次展现了冯晓刚讲故事的功力。影片并没有过多地渲染那23秒惨绝人寰的大灾难,而是用细腻温馨的暖色调描绘了灾难撕裂的亲情在时间的缓缓流淌中自我疗伤、自然愈合的过程。没有视觉的惊心动魄,却有触觉的拔人心弦,在人心的最柔软处提纯出最为精华的那部分情怀。剧中主人公的命运始终围绕着亲情的主旋律而奏响:一场突然降临的灾难,使元妮失去了至亲至爱的丈夫和女儿。母子俩相依为命,元妮的精神支点就是等待丈夫和女儿的归来,以至于她第一次搬家后,总要在清明烧纸时一遍遍地告诉丈夫和女儿新家的住址。儿子方达长大了、发达了,要给买妈妈新房子,元妮生怕丈夫和女儿记不住回家的路,说死也不肯再搬家。在妈妈的影响下,方达养成了自力自强、坚忍执着的秉性。在杭州创业成功后,方达带着媳妇和孩子回到唐山老家与妈妈过年。小两口为了孩子是否留在奶奶身边过年悄悄发生争执,这一刻,方达一定想起当年奶奶要接他去济南妈妈几近绝望的神情,而媳妇看到了元妮沉醉于与孙子同乐的情景,也深深地理解了丈夫和婆婆。因为妈妈的放弃,方登一直记恨着妈妈,但在善良的王德清夫妇那里,方登依然得到了无私的父爱和母爱。尽管她的初恋吃了一颗苦果,生活也经历了坎坎坷坷,但养父王德清却一直在家里给她留着一个房间。亲生妈妈元妮更是时时刻刻把女儿的“遗像”挂在房间,与天堂中的女儿共度生活。在女儿无尸的棺椁里,放着妈妈为女儿买的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和书包。
《唐山大地震》的确是很煽情的,但徐帆、张静初们把情煽得比较真实而自然,观众的眼泪也是情至而出。
第一个煽情点:瞬间失去大强的元妮还没有从悲痛中转过神儿来,又要面对儿子方达与女儿方登二选一的生死抉择,这种抉择对于一个母亲比凌迟更为残忍。元妮开始是声嘶力竭地嚎叫着“两个都救”,最后是失魂落魄地叫喊“救弟弟”,石板下的女儿听到妈妈的“无情”选择,绝望地放弃了手里的石头......。这一刻让观众为之心碎。
第二个煽情点:方达的奶奶从济南赶到唐山要接走方达,元妮起初并不同意,但看到年迈的奶奶,心怀愧疚的元妮忍痛把方达送上了汽车。汽车启动了,方达的姑姑望着尘土中踉踉跄跄追着汽车的元妮,对妈妈说“我们把方达接走等于要了元妮的命啊!”于是,汽车慢慢停下,方达从汽车下来,母子俩紧紧相拥......。这一刻让观众感到心酸的慰藉。
第三个煽情点:元妮在清明节带着方达给丈夫和女儿烧纸,一边烧纸一边念叨着,大强啊咱们家搬家了,在原来的什么地方附近,走多远拐弯,第一家就是。元妮没有哭天抢地的哀伤,倒像是平常嘱咐丈夫上班、孩子上学要注意这注意那一样......。这一刻,观众会感受到亲人之间只有无尽的牵挂而没有阴阳两隔。
第四个煽情点:方登作为自愿者来到汶川,她为一个埋在废墟中的小女孩举着吊瓶,此时32年前的情景重现在她的面前:救援人员为救小女孩在余震中受伤,小女孩的妈妈面容冷峻地决定剧掉女儿的小腿,可当女儿被抬上担架后,妈妈却疯了一般哭喊着寻找女儿的腿.....。这一刻,我们看到了一位母亲最原始最本真的坚强与脆弱、冷静与疯狂。
第五个煽情点:方登与方达姐妹在汶川抗震现场相认,回到唐山。与儿媳包饺子的元妮手在颤抖。当方达兴奋地说“妈,我姐回来了”,元妮平静地说了声“先进屋吧”。方登进到屋里,抬头看见爸爸和自己的遗像时,低头看见妈妈像小时候一样为她在水盆里镇好的西红柿。母女相见,元妮动作缓慢地给女儿跪下,先是心平气和地向女儿说“登啊,妈给你道歉了”,然后突然暴发歇斯底里地哭喊“登啊,这么些年你到哪儿去了啊”......。这一刻,观众不能不为这涅槃的亲情悲喜交集。
还有第六、第七及至若干的煽情点,都没有刻意地用演员的表演引导观众流泪,而是浓浓的亲情悄然虹吸了观众的泪水。影片最后,一个白发老者平静地站在刻满死者名字的地震墙前,轻轻地与墙上的亲人说着话,然后骑上自行车走过长长的地震墙。那一刻,观众的心无不为之震撼。
非是琴心多脆弱,亲情教我泪沾襟!
不论是32年前的“7.28”大地震,还是2年前的“5.12”大地震,都是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但它对于人们的精神创伤远远大于肉体的伤害。在自然面前,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渺小的,在生活当中,人的命运同样常被某种不可抗力的因素所左右,而人生的勇气和力量恰恰来自那流淌于血脉中的亲情。亲情是人性中最美好、最可贵的东西,它犹如涓涓溪流,在曲折的流淌中超越一切苦难和隔阂,净化着是非真假的泥沙,愈合着恩怨情仇的伤口。生命中可以舍弃的东西很多,唯有亲情是不可舍弃的。
过后,我们问岳父,这个电影真实吗?他说,有一个地方不真实。地震后的唐山死一般沉寂,几乎听不到哭声。这一点我信。大难突降,人们面对一片残垣断壁和一具具血肉模糊的尸体,一定是处于惊恐之后的麻木之中,多数人还来不及悲伤。但电影终究是一种艺术,它要靠适度的夸张营造戏剧性的效果以打动观众。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无相关信息
零零教育社区:论坛热帖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