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礼”
说“礼”(杂文)
孙柏昌
“不学礼,无以立。”
“礼”是立身之本。
故乡人讲究“礼”。每每两个人见面,无论何时何地,都会说:“呔”了吗?意思是吃饭了吗?直奔人生主题:民以食为天。
倘有人置之不“礼”,乡里人便会视其“无礼”:“牛屄哄哄”、“忘了自己姓什么”、“屄十”、“不知天高地厚”、“得瑟个什么”、“西南晌”……会有一大串的非议等着呢。
“人敬你一尺,你应敬人一丈。”这是我奶奶经常教训我们的话。
每年的新正,是乡下礼俗的大检阅。不管在过去的一年里,有多少恩恩怨怨,随着那辞岁的爆竹声,都会随风而逝。乡里乡亲,仿佛一夜之间都成了谦谦君子,彬彬有礼了。
大年初一的拜年,都要向长辈行叩头跪拜的礼。童年的时候,我会随着兄长、族亲一家一户的磕头。在村里,我们是辈份低的人家,要磕比别人多几倍的头。
想起来,那也是一种礼的启蒙教育。
稍长。知道了“礼”是一种修炼,一种学养。
我经常忘了祖训,失礼。如见了官,应该怎么打招呼、说什么话,时常木讷、茫然。
记得的,若干年前在文化馆、文联搞创作的时候,我就经常为礼所困。那时,对文学很痴迷,总觉得时间金贵,骇怕有人突然造访、打扰。有人来了,你就得停下笔,沏水、递烟、陪聊等一系列程序,都是不可或缺的。后来,便觉得那是一套非常讨厌的繁文褥礼。自己应对得也不是那么心甘情愿,聊天时经常走神溜号,心不在焉。困扰了一段时间后,我不得不公开了自己的想法,不想被打扰了,请原谅礼所不周。于是,便虚掩着办公室的门,来者进出自便,水与烟都摆在显眼处。久了,大家好象也理解了,没什么。我也私下向朋友介绍了自己的经验。朋友也如法炮制,感觉很好。
礼,也有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无“礼”,有时也是“礼”。
记得的,许多年前看过一个消息,说某人在大连与来访者握手的时候,眼睛却在看着另外的人。双方都是作家,敏感。来访者感到极不舒服。“礼”的感觉是很细微的,直至一个眼神。
三年前,我在参加一个朋友的作品讨论会的时候,也遭遇了“王顾左右而言他”。我是一个修养很差的人,中午聚餐的时候,我便坦然出了自己的感觉。鲁之人,总会与鲁莽有着千丝万缕和干系。
博客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我也经常被虚拟得很“尴尬”。迎来送往,手忙脚乱。我把在“个人中心”里浏览博客,视为“迎”;在“我的访客”里看文章,视为“送”。忽迎忽送,顾此失彼。最近,我选择了一种方式——“送”。果然专注了,也轻松了。
我觉得,凡事开诚布公,也是一种“礼”。
无论如何“克己复礼”,都应以自己的心灵自由舒张为前提!
是邪?非邪?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