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世家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座知名的大学,一位炽热的新闻人,在温热的四月,共同演绎出一曲人间四月天的烂漫。

春日的午后,太阳舍弃了慵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园礼堂,充盈着一份期待和一份精彩。当白岩松在首都机场用五个小时的忍耐与坚守,当庐州将满怀的期盼和洋溢的热度在此刻尽情释放,智慧的流光溢彩让人们的聆听瞬间变得难舍难分。

走进的,是一群白粉的世界。

流淌的,是一片书香的芬芳。

白岩松,一位一手打造了一片《东方时空》的新闻人,以对新闻事业的忠诚,开启了一扇百姓心扉深处的大门。央视的柴静曾说过新闻工作是一条最最遥远的路,艰辛与荣耀,磨难与诱惑并存。在这条路上,白岩松矢志不渝地走过了二十年的平凡与辉煌,他不曾后退过,更没有拐弯过,只知道往前去。

白岩松,一直坚守着铭刻在心底的信条——“人格是最高的学历”。不媚俗,不逐流,以职业的操守和人生的坐标,塑造着自己的一份唯美、唯真的个性时空,因之而精彩着自己的精彩,也让百姓的时空多了一份绚烂的色彩

他自言新闻人就应当是啄木鸟,要当社会的益虫,千万别像喜鹊那样,整天只会唱赞歌。

因为白岩松,春日午后的礼堂成了读书人最为快慰的地方。在他跳跃的智慧与灵动的语境下,“快乐生活,快乐读书,快乐工作”理念变得如此地炫目。

他是披着“读书大使”的光环来到这里的。可在白岩松的心中,由此却徒增了一份伤感。读书本来和吃饭睡觉一样,理应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人类的一种需求,一种生活常态,但在如今浮躁的时代,却不得不被动地去强化,去关注。如他所言,读书已经演变成了一种弱势行为,读书人成了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这不得不让我们去反思与警觉。

白岩松深感自己在“读书日”到来之际的这次演讲,不仅仅是完成一次使命,更是内心的那份紧迫感促使他想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读书历程。哪怕是糟糕的时节,他对读书总是饱蘸一份深深的情怀——“只要读书,生命总不算太差;只要读书,生命总可继续。”

 

 


养成阅读的习惯,让读书融入自己的血液,是他最为自豪的生命体验。让我们的生活回到人生的原点,回到一本本铭刻在心的书本里,白岩松用四本书串起了他四十年来的生命主线。
 

七十年代,是《新华字典》。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让他走进了魔幻的方块世界,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戏谑地比较说,一本《新华字典》一直与一斤猪肉的价格,进行着时间的赛跑。从1957年第一版的0.54元,到如今的20多元,始终与猪肉保持住价格上的比翼双飞,恰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两手抓一样,不可偏颇。

但两者的价值差异,却是显而易见的。读书改变着中国人的命运,在中国的文明进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何等的举足轻重,是不言而喻的。

 

八十年代,是《朦胧诗选》。那个时代,朦胧诗影响着整整一代人。北岛、舒婷、顾城……群星璀璨,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塑造了他和那个时代人们的人生价值观。

 

九十年代,是唐浩明的《曾国藩》。唐浩明用浸淫在岳麓书院几十年的光阴,让曾国藩在他的心中鲜活了起来,让人读到了一个多面的曾国藩,开启了人性界定的里程碑。白岩松说从此不再简单地评判好人与坏人,人性是需要正本清源,把人性中善的一面释放出来,抑制人性中恶的一面。白岩松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人生的解读豁然开朗。在一个午后,当他读完此书的最后一段文字,他成熟了,他说此书是一面镜子,照见了自己,也洞悉了世间的冷暖与人性的本真。

 

二十一世纪的十年,是老子的《道德经》。虽然只有区区的五千字,但却是读完容易,读懂非易;理解容易,领悟非易。老祖宗留下的大智慧,在字里行间字字珠玑。

“无私是大私”,五个字,让白岩松如释重负,不再纠缠人生的得与失,誉与毁。老祖宗的文字,让人细细咀嚼“无用为大用”的真谛,让心灵找到安放的地方,能够在喧嚣的尘世让心平静下来,多读看似“无用”之书,远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功名利禄诱惑,逐渐疏远考试晋升此类功利书籍,才会真正为我们自己的生命增添色彩,为我们自己的人生增添内容。

……

匆匆,只是太匆匆,一个半小时的时光太短暂,十来个问题的互动太仓促,白岩松以自己的睿智和博学,诠释着一份全新的生活理念——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读书积累一份人生的厚度。毕竟文字里有敬畏,文字里更有安慰,那是心灵真正一望无际的草原,这应该是今日,来自草原的白岩松为我们的心灵撞击拓展的一份广袤的知识视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