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那些事儿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1.  家住在东边,实习单位在西边,还好这座城市不大,坐公交车也不会花很长的时间。每天挣扎着从

床上爬起来,穿衣洗漱,出门和上班族一起挤公交,6路、33路或者39路都好。至于早饭,一般是在路过

市场的时候买点酱香饼,比学校卖的好吃,边走边吃,有点矬。

 

 

2.  性格使然,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都习惯沉默。别人和自己说话,才会简单地回答几句。实习前两

天,都是自己静静地坐在一边看稿,慢慢熟悉,进入角色。

 

 

3.  第一次跟着出去采访是参加全市换届纪律监督工作座谈会,报社、电台、电视台三家媒体。听领导

汇报工作,部署安排,形式有些官方,谁知道到下面会是什么样子呢?会议快结束的时候,师傅让把材

料里有用的内容抄下来写稿用,写了两个字以后,就从包里掏出来手机把材料都照了下来,然后回家写

稿时,基本都是引用材料。(这种事情后来做了好几次,为什么都这么小气,多发份材料又不会死。)

 

 

4.  有一次去采访一个八一慰问活动的时候,在车上听说通化发生一起枪击案,但是市委宣传部下达指

令,要等到破案以后才可以报道。中国的媒体总是受到限制,宣传部审核管着,其实不缺乏那些心存正

义感的人,只是有太多的无奈。就像温州动车事故原因一样,到现在也不给出个说法。

 

 

5.  越来越觉得记者真的是个很纠结的职业。柴静在博客里写道:“记者这个工种,干什么活之前不必

要宣扬,更不会挟以自重。大家的关切与期望我是知道的,但不用相信这类的话,《大公报》总编辑张

季鸾曾说过,大时代中的中国记者,下笔切忌嬉笑怒骂,要出自公心与诚意。所以,我们做这个工作,

报道事情不论大小,不求轰动,但愿事事能践行这一条,才算是配得上自己期望的世界。”政府,老百

姓,以及自己的道德和私利,每一个方面都想做好,但是尽善尽美总是很难,所以只能说尽力。有时也

会觉得自己越来越不适合这个行业,或者说是慢慢有些畏惧了吧。

 

 

6.  “套路”可以是在工作以后根据工作单位的性质、习惯再去学,但是在学习的阶段思维不要受到约

束。一些新闻是“做”出来的,当然并不完全是指炒作,确切地说是怎么样策划,怎么样把想要表达的

思想或者全面的内容呈现在受众面前。同时,策划新闻的方法,也会表现记者的性格。师傅跟我说,如

果记者本身是一个细腻的人,那会他会从细微的方面去表现东西,比如说要表现一个人辛苦,他可能就

会关注人物的肤色,长相变化等等。实实在在,以小见大,也是学问。

 

 

7.  十几天的实习,采访的内容主要是三类:会议、活动和人物。会议不是这个领导来调研,就是那个

机关根据上面的安排要有什么决策了,有时候看到下面的同志听到昏昏欲睡却不要坐在那儿熬着,也替

他们可怜;活动也就联欢会,慰问之类的,重要的几个词,几句话,写出来有时自己都觉得恶心,只通

过一个联欢会就能表现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之间鱼水情深,军民携手共创美好明天的壮丽画面了?这

段时间采访了两个人物,城管员和环卫处处长,近距离接触一些人,了解一个行业,其实谁也不容易。

 

 

8.  这一段时间出去采访,比我在校两年外出采访的次数多很多。实践总是会学到一些实实在在的经验

的,好几本书上的理论内容,记得最深的时候估计是考试之前那段时候,考完以后其实就全还给老师了

。不过也不能否认了理论的存在,毕竟理论支撑实践,总有一天会用到的。最后,感谢CCTV,THTV and

so on。


 


 

上一篇:指尖上的机会     下一篇:八月,夏末,只是过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