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演出活动中的插曲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八十年代中期,地方为了庆祝国庆成立多少周年举办一台歌舞晚会,宣传部文化局工会等组织联合下发文件,要求各部门组织歌舞节目和文艺创作评比等系列活动,红头文件象雪花一样飘到各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还邀请当地驻军一道参加。我参加了,不仅创作了一首歌曲还参加独唱、二重唱,兼报幕员。

我记得当时做了一首曲子,歌词的第一段是我写的,第二段是几个人一起弄的,叫《蚕乡情》。今天若不是看到这张演出照片,倒是忘记有这一段故事了。我对着照片想啊想啊,那歌词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小路弯弯……”弯什么?连曲子也忘记了。这记忆实在是悖哦,人未老脑先衰。当时获得三等奖。14元的奖励,我得了7元钱。钱,我还是记得很清楚的,当时章老师给我的时候,说歌曲是两个人创作的,各得一半。我客气地推开,说:“您还当真啊,不要不要,您收着吧,歌词您都改过的,算您的。老师硬是塞给我,我就要了。我们很熟……

那天在排练厅,队员们在排练节目,章老师叫我过去,乐呵呵地说:小殷,你也来一首吧,搞原创作品有奖的。

是吗,奖多少钱啊?读初中的时候我就作过歌曲,那时候是凭一种感觉一种想象中的激情,凭着一知半解,写歌,然后投稿,结果都是石沉大海。大一点的时候才知道一首歌再好听没人唱还是空的,浪费时间和精力,不好玩。印象中最深的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八十年代,我订了不少歌曲类杂志月刊,翻翻,里面许多词曲作者都是全国各地不知名的,随便哼哼其中歌曲大都一般般,一个调,没什么特别之处,特别是在没有名歌星演绎的情况下,更是淹没于歌曲的海洋。当我成人后,接触了音乐,成为一名小小的歌手时,发现那些词曲家们尽管作出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可经不住歌手们的一唱,好与差只有通过歌唱的形式来证明,可一首不起眼的歌曲,有时候经歌手的二度创作是会成为流行歌曲的,甚至唱响甚至名扬海内外。想了这么多,我也懒得烦,笑笑回他,您开玩笑吧。

奖多少还没定下来。”他还打听了。

“钱也不会太多的。”我知道章老师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也没什么架子,跟团里人都处的不错,我跟他说,“别费神了,团里有专门编词编曲的

他们是他们,我们是我们,你搞一首简单一点的。也可以搞个自弹自唱。”他非常有兴致。

不行不行。我回绝了。回到宿舍后,我就拨动吉他想着弦律,乱哼,也没哼出个所以然,房间里又吵,大家都要休息,第二天还要出操,罢了。

第二天,到了排练厅,章老师问我有没有兴趣,我说玩不起来。他说:你先搞个大概的,我给你看看。我把大汪叫过来,想和他一起弄,大汪是个吉他手。他对我说:我们那天不是路过大片的桑树林吗,桑叶是用来喂蚕的,桑葚还吃了几个。”“对了。我脑子里马上出现一连串路过情景,歌词就出来了,小调也出来了,一段歌词整出来了,再来个第二段,随便咜了几句,我就把写好的歌曲交给章老师,他说我拿回家去看,改好了给你。

那时候谁会有什么想法呢,我的朋友们没有一个会为金钱去专门创作。创作纯粹是一种激情和兴趣。也没有想到什么版权什么著作权的。剧院戏台两边字幕出来就是歌名,哪还有什么作词作曲人是谁谁的,只有报幕员报幕的时候偶尔会报一下词曲作者,一般是在比赛的时候唱新歌时才会强调一下。八十年代中期的人对某些事情还是傻傻的,不在意也不计较。

《蚕乡情》是在大家都在排练的时候,我突然心血来潮作出来的,好在章老师酝了一下,歌曲就整出来了。灵感一到,创作歌曲是非常容易的。

歌曲评比是在演出结束后由有关专家单独评比的,评比宗旨就是照顾方方面面把群众文艺活动搞的红红火火。

    还有一个小插曲哦,这次演出的时候我出了一个小小的洋相,演出是在当地一个新建的大剧院里进行的。当我从舞台前的右侧走出报幕的时候,居然把正要表演的节目名称给忘了,我心里很尴尬,也知道不好了,可怎么办呢,想不起来了,只得硬着头皮返回去,幕边上几个人全笑开了,舞台监督也呵呵笑起来,她用手指点了我额头一下,告诉我是什么节目,我重新走出报了节目。从那以后,凡是举办文艺晚会活动之类的,没人麻烦我报幕了……

    嗬嗬。现在想起当年报幕的事,还是疙里疙瘩,脸上挂不住呀,总觉得我太对不起团里的培养。事隔这么多年了,心里还是非常懊悔,特别是那些细节,仍然记忆犹新。

上一篇:金鸡百花里的菊香     下一篇:沙漠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