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与毁灭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似乎习惯了虚构的长篇描摹,便淡忘了记录瞬时心境。

    六月结束了实习和一堆留在学校里的琐事,一趟西安、敦煌行。七月又回到了日光晃眼的新疆小城。

    写稿的时候听一个舒缓的歌,万芳的声音温婉宁静。她唱,三月的温情已经遥远遥远的过去,五月的一个深夜里,我做了这么一个梦,七月的一个午后听到一些你的消息,九月还没有来……

    生活情节的流转,很多时候,不过如此,时而迅疾,时而缓慢。

    然而只一点,岁月逝去的速度,人苍老的速度,总是比预计中更迅疾。

 

 

    可妤问我,旅行对写作有帮助吗。

    难以做肯定的回答,这也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每年总要去一些地方,然而海洋和沙漠这样浩瀚的无边最是吸引人。天地广阔,人之微末,这样的对照下,让人更能够看清自己的位置。很多时候,在城市生活久了,会以为那就是世界的样子。其实不是,世界广阔的很,谁都不该妄自菲薄。而莫高窟和飞天又是多年前的心愿了。那些旖旎的笔画,那些古旧的风情总能带给人无限遐思。

    壁画的色彩灵动,弧度婉转柔情,这些美不能用相机定格,它们只属于眼睛留下的记忆,带着浓重的主观情感和不可复制性。而原始的审美带来内心流动,带来惊心动魄的属灵体验。错过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缘来缘去的轮回中,你遇见了什么。带着礼佛之心来看梦中的圣地。不会有任何失望,哪怕着遇见多短暂,那一刻的心情,那些光阴带给你的回首和激越之心就已经弥足珍贵了。

    所以这样重要的旅行,我更倾向于把时间留给自己,而不是在聒噪和喧哗中逐流。

    在旅行中,时时想到孤独这件事,独自看一场日出和日落,试图用文字把那些幽微到难以捕捉的情绪用最细致的方式表达出来,然后,回味的时候,像是一部黑白默片,没有声音,有的只是浩大的阵势,壮丽的色彩,世界的呼吸……一个人如果能够善于利用属于独自的空间,是能够发现一些难得的真诚快乐的,这样的快乐,虽然也会消失,却更为持久,坚固。

    所以,当再度回到家,开始提笔写《毕竟,孤独》的后半截故事,觉得得心应手了一些。昼伏日出的日子维持了十天,终于完稿,本以为终于可以消停几天,却也是看着黑暗中的天花板,脑子中一幕幕,缓缓消逝。竟有种不舍的感觉。

    倏忽之间发现,四个月的共处,那个虚构的世界,竟在潜移默化中开始影响我的悲喜。每一个故事都有属于作者内心的不舍情结。有的故事本身就是为了告别,比如《薄梦承欢》,有的故事却是为了探索内心的茫然,比如《毕竟,孤独》,但是到最后,一切构建起来,一切瞬间倾塌,世界重回寂静,我依旧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答案。

    也许,孤独这件事,和毁灭一样,是属于永远的事。

 

 

    说到毁灭,《桀宴》第十期的主题是“毁灭”。看到一些稿件将“毁灭”理解成“末日”,有些苦涩。抽象的毁灭比具体的毁灭更加悲壮,更加引入入胜,却难以准备描摹。世间的形状一定是一个道家的阴阳图,调和统一,在消极的表象下更能带来觉醒的力量。这是我偏爱悲剧的原因,所以一直固执的认为如果有完美的爱、完美的美,那么它们也不该存在在这世间,而只能存在于人的心里。

    在上海的世间,在工作和小说之间辗转,内心劳累困顿,这番闲下来,越发觉得写作这件事对于我的生命,简直是一种绝对性。一个多少有点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偏生比谁都明白自己和这个世界,都不完美,于是只是在虚构的世界里苦苦寻觅。昨日拿出许久未用的画板,涂鸦一些地图和人设。幻想着一个个人物和情节的浮现,过程写意而孤独。毕竟,这是件很不错的事。于是觉得,那些世俗的事,其实真的放下,其实不值一提。

    心自由,无所牵挂,便是完整的自己。

 

 


 


 

上一篇:缄默中想念     下一篇:识君已是第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