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纸鸢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二岁的儿子,带他去公园看别的孩子放风筝,然后的一天,他看到天空飘着的塑料袋,惊喜地说:“妈妈,风筝。”也有时,看到街角店边摆的五颜六色的风筝,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指着那团花花绿绿的颜色,告诉我,风筝。
  学校里有小记者参加风筝大赛,带着孩子去了,满天的风筝,各式各样,都是买现成的,装上支架,拿起线圈,迎着风跑,风筝就轻松地飞上天,学生们脸上里都是欢天喜地的神色,可是,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没有独特的,样式新颖的,手制的风筝呀。
  在南京的玄武湖公园,曾看到老年人放风筝,那风筝真是巨大,龙风筝,凤风筝,蜈蚣风筝,活灵活现,那么大的家伙,收拾起来都要好一阵子,稍微不小心,节与节之间就会扭作一团,但,竟然放飞起来。亲眼见那么巨大的风筝,飞向高空,每节都在摆动,迎着风,迎着阳光,我竟然看呆了。
  也有些老人,在收风筝,小心地整理,像对待心爱的孩子。是自制的呀,确是无法比拟的,美的苍茫。
  也会回忆小时侯,自己做的风筝。
  那时家住的偏避,没有专门卖风筝的,父亲总会教育我们,自己动手做吧。
  找竹子,削成条,找线,找纸,糊风筝。找彩笔,给风筝绘制眼睛,绘制五彩的翅膀。是笨拙的小马,是长鼻子的大象,是神气的小蜜蜂。
  并不大,可是,自己做的,也并不见得都能飞上天,不停地加工,找原因。试飞,失败,再重来。
  做风筝技艺不见得很高,风筝的图案也并不见得精致美观,可是,凝聚了自己的心血,像捧着天下最好的宝物,小心翼翼,放飞。像放飞一个有生命的活物。
  直到,风筝摇摇摆摆升上天,升上天,再一头栽下来,都无所谓,过程很欢喜,充满期待,充满快乐
  然后看着会飞的马儿,大象,心里想,给它们翅膀,也能飞翔。
  极喜欢那句“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道尽了儿时的心思。那种迫切,那份对放风筝的执迷,都在一个“忙”字里了。
  上课时,心里还会想着风筝,下课了,嘴里念叨着自己做的风筝,约几个好朋友,一起找宽大的场地,你一言,我一语,剪刀,布包锤,谁赢了,谁有资格来托起风筝,谁关系铁,谁可以试着放一次。
  自己成了主宰,成了众星捧的月。因为自己是风筝的主人,因为,那些没有风筝的孩子,眼睛里的羡慕之情,心里的渴望之意,都落在在眼里,放在心里。

 

   翻阅资料,知,古人相信若某人生病可将其病况写或画于扎制的风筝上,用线系着风筝在空中放飞,让它飞至高空就拉线剪断,疾病灾难便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后来,风筝亦逐渐发展成广为流行的郊游娱乐活动。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

 

 古人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民间活动,总是在发扬光大。沿袭下来,已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 

 

 是不是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有风筝情结?放飞风筝呀,寄托了童年的梦,童年的快乐。是不是每个大人都有有关风筝的回忆?哪怕没有放过风筝的,也喜欢看别人放,也愿意当孩子的助手,为他们托起一个圆圆的梦想
  是不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曾渴望自己是那飞翔的风筝,离开大地,飞向蓝天,接近太阳,和白云拥抱?
  于是,成长中,自己也会像风筝一样,积蓄力量,飞向远方,飞向高空。而有一根线,叫思念,叫父爱母爱,叫家乡,时时牵引着你,让你心有归处,在狂风大作时,在前途险恶中,那根线,让你及时回归,不至于迷失方向,不至栽了跟头。
  
  如果说,有些人会一直刻在记忆里的,即使忘记了对方的声音,忘记了对方的笑容,忘记了对方的脸,但是每当想起那个人时的那种感受,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

 

  那么,放风筝和由放风筝而来的所有经历,也曾这样带着的深刻的记忆,把有关童年,有关梦想,有关生命中前进的步伐和所遇的挫折,刻在记忆里。一如当年那“会飞的大象”风筝,总在夜深人静时告诉我,没有不可能,只有不去做。再笨拙的人,让心灵长出翅膀,也会借助风力,飞向蓝天。每每想起,那份独特的感受,也永远不会改变,那是奋斗,是追求,是由之而来的甜蜜、酸楚、苦辣,让人生五味俱全,而格外有滋有味。

上一篇:小狗“二货”     下一篇:〖民间〗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