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之行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年之中总有几次路过西柏坡,都没产生过想停下来进去看看的欲望。而有一天不知道为什么,背起包做了五个小时的大巴,就是想走出自己的城市,无所谓什么样的历史,什么样的季节,什么样的城邑村落,只是想走出去,不管哪里都是好的。

      人有时候真的很任性,耐不住屋顶之下的寂静,总想着窗子外面的流水花深,落叶凋零。古人王子猷雪夜访戴,夜乘小船,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此等的洒脱,自魏晋之后哪里还有?然,独自个走出几百公里,数日往返,不为别的,只为让平静似水的年华,有一个可以落笔的地方。

      大学问家朱熹,曾经提到读书有六法,其中第四法是要切己体察,身体力行。书里有没有黄金屋我不知道,但在书中你可以找到很多在茫茫夜色中与自己相仿的同路人,那些字句如相携相扶一起走过寒冬;如果读书只是一种想象的驰骋,行路便让想象得以证实,从而落地生根。多少古人,乘舟亲临数百条河流,一豆孤灯素心著书,传于后人;时代变迁我等,自是做不到空山静守一轮明月独自圆缺,宽袍素服,坐禅得以般若。行在路上,无非想剔除深藏于心的沙粒,回来能继续安静地生活

      西柏坡,如果没有那些风起云涌的历史场景,它也只是个安安静静的村落。那些脚踩着院子里青苔指点江山的人,有些再也没有回去过?

       “历史上的许多次革命与变革,最后都沦落为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而老百姓永远是刀案上的鱼肉。”这句话那里看到的,我忘记了。在岁月的历练中,我自顾自的让自己变成一个内心柔软而又善良的人,至于那些刀锋见血的句子,看过、疼过也就慢慢忘记了。遗忘的机制,成就了宁静与安详,却也丢失了拍案而起的性格

      历史不能深谈。要么懂得,自人世以来你所经过的事在前人身上都无数次地发生过,所以无论多么大幸福与多么深的悲苦都不足以大声喧嚷;要么就不懂,什么专制体制,奴性文化,阴谋权术与我何干?自是过着头顶蓝天,脚踏泥土苟且偷生的日子,好与不好岁月一样催你老去。时间和大地最终会让一切生灵零落成泥,而拥有最后的公平

      我不说历史,只说人生。

      因为历史的框架太大,时间太久。传统政治掩藏在某些读书人的文字背后,也变成了一曲怎么唱也唱不完的颂歌。懂与不懂,又何必呢?人生却是自己的,仰天长啸抑或刀口舔血都需要自己肩担着。至此后,游子心中留恋的青山绿水;樵夫归来时的一饭一蔬;将军誓死要收复的山河;书生不负日月旋转下的挑灯夜读都是人生的各种版本。

      读过,走过,从此和山河一起寂静。

      战争,但愿是这个世纪里最后的孤本。愿望也好,空想也罢,就让他不切实际地存在着,亦好;而我切切实实地想,能扛起自己风雨路上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