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秧歌
忽听铿锵的锣鼓声从天而降,似千军阔步前行,有排山倒海之势;似众仙齐奏鼓乐,有醉人的天籁之音;又似万马奔跑,有激越大地之威。
惊叹是什么如此振奋人心。循声望去——蜚声海内外的陕北秧歌扭得正欢。
你瞧,七八个彪剽的陕北汉子打着红边牛皮鼓,拍着大小铜镲,敲着小铜锣……呵,中年伞头手中的大花伞犹如旋转的螺旋桨,十字步扭得天旋地转。哦,一群英俊的后生和俊俏的姑娘踏着鼓点,个个生龙活虎,活灵活现……哦,已一把年纪的老大爷老大娘也不甘示弱,与年轻小伙年轻姑娘相媲美,摇着、扭着、跳着……咦,伶俐可爱的小朋友奔跳着,微笑着,长长的红丝带犹如一条条蛟龙一样敏捷,一会朝前冲去,一会拔地而起,一会从天忽降……
仔细听,随着“咚咚锵、咚咚锵……”的鼓点你扭头看去,乐队的汉子们忘乎所以,恨不得把那个红边鼓敲碎,巴不得把那把铜唢呐吹破,真想把那大小铜镲拍烂,一心想把那小铜锣击个窟窿……闭上眼睛,静心地听。时而粗犷奔放,能使河流为之激扬动荡;时而稳步柔美,能使无数人为之心醉;时而缓和细腻,能使大地为之倾倒。
仔细看,一群男女老少扭起来了。排是排,行是行。一会排成“龙摆尾”;一会犹如“梅花盛开”;一会好像“老虎扬尾”;一会胜似“大灯笼”;一会能比得过大姑娘的长辫子;一会好像一朵朵枣花……红与绿的扇子在姑娘们手中飞起来转起来,红与绿的丝带飘起来,观者不仅是眼花缭乱,而且是眼神跟着扇子起落,不知道最后的眼神落在何方。花折伞在后生们手中撑起来舞起来,撑起时,似乎要直穿云霄,舞起时,犹如飞轮旋转。手、脚、头,全部是活的,真是眼光不知道放在哪里。放在哪里都是恰到好处的。
一声惊吼,两只花巧的水船上场了,像在水中一样,轻飘飘地游来游去。坐在船舱里俊俏的姑娘唱道:“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几十几道湾里几十几条船……”这边声音一落,那边的艄公接着唱道:“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十九道湾里九十九只船……”酸酸的唱曲惹得人心里暖暖的,你瞧那些小孩子,架在父亲或者爷爷的肩膀上,笑着,鼓着掌。你看看,那群帅气的小伙子,捧腹大笑……
忽然,两只威风凛凛的雄狮不知从何方而出,摇着脑袋,摆着身子,张着血盆大口,或平空后仰翻滚,或高台俯卧衔球,或单狮走桩,或双狮争戏,或扮鬼脸。起势、奋起、迎宾、施礼、惊跃、酣睡、道谢,将威武之狮的喜、怒、哀、乐之状舞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一时间,场内场外一只只眼睛齐聚在武威的狮子身边,整个场里凝集一般。一个转身,狮子落地,场内场外齐声欢腾,掌声、喝彩声震荡着天空,老太太的两颗门牙差点飞落出来,歪着脖颈双手慌忙捂住。
悠然,两只蛟龙从天而降一般。锣鼓声起,龙首时低时昂,或腾,或闪,或翻。犹如波浪一般连绵起伏,忽上忽下忽高忽低。舞龙者卖力地挥舞,敏捷地穿梭,迅速地奔跑,一会倾倒在西,一会又倾倒在东,一会猛然飞速前进,一会又腾飞高空。龙身甩动发出的啪啪响声、腰间的铃声、鼓声、呼喊声交织混合,激励的掌声,响彻云霄。
随即,一系列小节目开了幕。一群孩子带着可爱的头盔,摇摇摆摆,可爱至极;一头头跑驴背上的姑娘们时不时做个鬼脸,让你笑弯腰;一首首酸曲、一折折小戏、一个个滑稽小品……男女老少目不暇接。
这就是陕北人死了都要扭的秧歌,独具特色的陕北秧歌。
陕北地区“闹秧歌”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北宋已有陕北秧歌舞,原为阳歌。“言时较阳,春歌以乐。”《延安府志》记有“春闹社,俗名秧歌。”源于农事活动。在普普通通的日常劳动中,把劳动期间的吟唱、奔跳、行走等动作结合起来,巧妙地揉合了陕北民间一些习俗、祭祀等活动及乐器,形成了最初的秧歌。为了喜庆丰收、送祝福祈平安,每到春节前期,村里能歌善舞的人组织起本村的人或者前后村的人,集体排练,等到次年正月挨家挨户拜年演出。起初,受封建迷信束缚,妇女不得参加秧歌的演出,一群憨厚老实的陕北汉子扮演不同的角色。当一场“新秧歌运动”春风温暖了陕北大地,陕北秧歌有了改头换面的变化。
陕北秧歌分为“大秧歌”和“踢场子”两大类。大秧歌,是一种在广场、过街、串巷道、拜院子等并伴有其他社火节目而进行的集动作矫健豪迈、情绪奔放欢悦的大型演出。“踢场子”也叫“扎场子”。主要就是表演小节目,有过去的搬“水船”、踩“高跷”等发展到现在把陕北道情、双人舞蹈、地方小戏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陕北秧歌主要有三种角色,即伞头,文、武身子和丑角。逢年过节,城乡都组织秧歌队,村邻之间还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热闹非凡。随着社会的发展,妇女也加入了秧歌的队伍。妇女的加入让陕北秧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男女搭配,老少结合的陕北秧歌在黄土高原,在陕北这块黄土地上,闹秧歌成为一种不可缺少、闹新春及城乡群众休息娱乐的重要活动。春节期间的秧歌气势宏大,盛大规模,一般前面有彩车,主要宣传一个县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地理风情等,或者宣传一个单位、一个企业的工作成绩、工作理念等,同时,把安塞腰鼓、陕北唢呐、各类鼓等都列入陕北秧歌,排练成整整齐齐的方阵以及根据当年的情况装扮一些吉祥物、幸运物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陕北秧歌从单一的“闹红火”发展到如今叱咤大舞台,走向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先后有两位国家领导人一同与陕北人扭秧歌庆佳节,已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活在这块热土的男女老少都想看,都想扭。
陕北人爱看秧歌、爱闹秧歌,图的就是热闹,开心。男女老少一旦成为秧歌队的一员,所有的心事都放下,所有的生活先搁下,所有的忧愁销声匿迹,闹个不够不罢休。“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响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撂下饭碗,停下手中的活,抛开眼前琐事,心与秧歌队伍一起沸腾,一起红火。秧歌过街,街道两边水泄不通,肩膀上顶着孩子,手里牵着老人。秧歌在院子里,脑畔上、玉米架上、树杈上,人头攒动,密密麻麻。秧歌在广场上,不分男女老少,人山人海,围成大圈,紧紧围住秧歌,似乎胆怯秧歌刹那间消失在天边……
你听,鼓点又响起来了,那群男女老少早就迫不及待了。扭吧!疯了一般地扭,不要命了地扭,扭出陕北人的好心情,扭出一个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