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溪上青青草》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个月前,朋友到我店里来,进门便说了这样一句话:“什么样的师傅带出什么样的徒弟”。我先一愣,忙把视线从书上移开,抬头看见助手小张正捧着《溪上青青草》,我两相视一笑。。。。。。

   小张是一位高中毕业的“八零后”,来京打工已好几年了,有着安徽姑娘特有的聪明和勤快,所以比较讨人喜欢。平时有空爱看看书,但像近来这样老是捧着同一本书,聚精会神认真地阅读,以前还从来没有过,并且还时不时地发出赞叹,夸《溪上青青草》写得实在好看!我笑了笑,把手中的《山水之间》朝她晃了一下:“这本书更好看”,她不信,我说等我看完了,咱两换一本看你就知道啦!

    我是个有着双重性格的人,一方面喜欢浩瀚凌烈的大气之美,另一方面内心情感又细腻如丝,常把一花一草,一水一露,都看成是有着生命的精灵,总能感觉到古树枯石的“冷暖温情”,听到花蝶之间的“窃窃私语”,闻到小桥流水的“哀怒嬉笑”。所以大自然对我一直有着神秘无限的吸引力!基于这种原因,我比较喜欢大气磅礴的山水画,也很爱看《游记》。刚开始读秋思的《山水之间》时,只是迷恋那些峻山秀水古镇幽巷的自然景观,渐渐喜欢上了书中的诗词典故以及其他知识,折服于作者博古通今滔滔不绝的满腹才华。再把一章一节反反复复阅读了好几遍,又前前后后连起来认真地思考后,更感动于作者的一种精神;一种不辞辛苦地对历史文化和自然遗产孜孜探寻的精神!我忽然明白,秋思为何在书中多次引用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的诗句。而名人左拉也说过这样的话:“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是啊!大自然赐予人类无限的宝藏,而源远流长的历史更是无价的文化宝库,作为这些遗产的继承者,我们应该一代接一代不断地去探寻挖掘,让更多的财富公诸于世,留给后人。这也是对大自然的一种回馈;是华夏子孙的一种使命,一份责任!基于这种感动,我用心读着秋思用满腔的热情著写的这本《山水之间》里的每一个文字,不厌其烦地把零散琐碎的点滴串成了漫长的“悠悠秋思”。。。。。。

   如果说,《山水之间》是一幅画,一首诗的话,那么《溪上青青草》,就像是一个梦,一首梦中的小夜曲!那些冷却了还温暖着的故事;那远去了却还在眼前的情景;那淡忘了却又更加清晰的人物。。。都将一个一个一幕一幕地出现在这个梦里!

  《山水之间》,是秋思用“华北屋脊”的五台山作笔杆;用“五百里滇池”的昆明湖作砚墨;用“南定林”“北少林”的古塔作背景;用山西“大槐树下”的文化渊源作调色;借《向西一路向西》时汹涌奔腾的黄河激情,挥毫就成的一幅卷帙浩大跌宕起伏的“流动画卷”。让我们跟着他的文笔醉入画中,聆听那“采石矶”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水和“莫干山”静夜里泉水叮咚声合奏的交响曲,迷恋往返,遐想悠悠。。。。。。

   而《溪上青青草》,则是秋思用了33个生活节章,85页的“岁月印痕”,细针密线编织的一个梦!一个一直网着他昨夜情感的梦!那梦中有十几岁的他离开南京插队到丹阳新桥时第一天走过的那一路泥泞;有冬天漏屋里锅盖和床铺上飘落的雪花,还有金川娘帮他们挑满水缸后煮了一锅粥的慈祥;有难忘雪夜那一碗温暖的羊汤,也有借书取暖的丝丝馨香;有长长的田埂上车前草,蒲公英,荠菜花,马兰头,野绿豆,紫地丁的芳香,也有一片青青翠竹在秋风中沙沙摇曳的声响;有独轮车吱吱呀呀一路的欢唱,也有那年走夜路时被吓的惊慌;有布谷声声唤来的春播,还有用草绳拉直线后栽插笔直的“穿手秧”;有金灿灿的油菜花浓郁的芬芳,还有遍地稻花时妇女们采摘野菱的景象,有在农村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时那忘不了的“年味”,还有生产队抽干鱼塘捉鱼时那一张张带着快乐和期盼的脸庞。。。。。。

  “梦中冷却的故事,真的真的无法忘记,雪花飘飞的村庄模糊又清晰。感谢那个岁月让我认识了你,从此爱就迷失在那片白桦林里。。。”这是电视连续剧《年轮》的插曲。而那些反映了当年知青把青春热血挥洒在北大荒的故事,曾感动了多少经历过和未经历过的人们。秋思正和这批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青年一样,他们响应祖国的号召,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在那片贫瘠荒芜的土地上。但他们的心却没有荒芜,没有抱怨,而是用一颗感恩的心回馈那块贫瘠的土壤,回报那些滴水之恩!返城后,秋思多次回到当年插队过的丹阳新桥村,看望曾今给过他点滴关爱的乡亲们,用真挚的情感写下了改革开放后,新桥村的可喜变化。那些文字里充满了他对那块土地和那一份淳朴乡情的深深眷恋!因为,那里有比他们大不了几岁的金川当年接他们时挑着行李的摸样;有饥饿时乡亲们随便送给过的一碗大麦粥的馨香。有改革开放后家家盖起的一栋栋楼房;有人人换了新衣裳等着他帮他们拍的“全家福”!而秋思则用全部的真情将那一张张“全家福”永远地定格在了心上!

    记得名人乌中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精神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繁殖,而人在其整个生命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从秋思的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到他许多良好的习惯。从他们“自制煤油灯”,“种野菜”学筛“筛子“这种小事上,我们能感觉到秋思是一位善于动脑,虚心好学的人!在那个不重视知识的年代里,许多人都在迷茫中蹉跎着岁月。而秋思却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的好书,并随手记下笔记。以至于后来他写文章时,可以得心应手地运用许多古籍诗词中的经典名句,我们从他的书上也读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学到过的典故出处和一些其他知识。

   “友谊爱情是连接美丽心灵的彩链”。这是莎士比亚曾说过的一句话。在《博海拾贝》中,秋思更是用他的谦逊和真诚与网友交流互动。尽管他博学多才,但从来不吝赞美别人。在《不倦的鸿雁》中,对博友“冬雪”的散文《红尘若梦》作了高度的评价。在“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秋思在数九隆冬的深夜,认真地读着博友焦玉英的《雪夜闻笛》,听着“那根会思想的芦苇”吹出的笛声,发出了内心的赞美!从《博中诗缘》和他致“云儿”的《碧海寄深情,云飞似鸿影》中,我们也看到了秋思珍惜友情,重情重义的一面!正是这种善于珍惜,懂得尊重别人的良好习惯,使他赢得了别人的尊重,收获了真挚的友谊!

   伟大的诗人歌德说过:“一个特殊具体的情况,通过诗人的处理,就变成带有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我们从秋思的《生活断章》中,读出了秋思的细腻和精致。例如他对阳台上那些花草和常来啄食无花果的小鸟们的观察与爱护。在《窗沿上的风景》中,他欣喜的看到楼下邻居家的丝瓜藤,从阳台爬上来,给他家夏日里的窗沿筑成了一道绿色的风景。后来他这样写道:“秋深了,这些藤渐渐地开始枯萎,有点卷曲的叶片在秋风中瑟瑟地摇摆着,青绿色的丝瓜变得灰黄,干瘪了,终于老去。小小的葫芦始终不见长多大,只是褪尽了青涩变得油亮。而那昔日冲锋陷阵的藤须呢,尽管也枯萎,仍然紧紧地缠绕着攀附物,不曾松手,没忘记自己的使命。终于有一天,楼下的邻居把这些枯萎的藤蔓全部扯了下来,想必是老熟的丝瓜筋还能洗碗洗澡,小葫芦最终成为室内可供观赏的挂件。却仍然有几条枯黄的藤蔓挂在了我的窗沿上,随风摇曳。我不舍将它们扯下,它毕竟还是风景,还在装饰着我们的窗子。。。我看到了一颗柔弱的种子如何不缺不饶,浩浩荡荡地攀上楼顶,繁衍了一片绿荫,开花结果,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人生不也是如此吗?”我们不难从这些文字中看到一个“情”字!

   别林斯基说过:“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景象不可能具有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者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我们在秋思的《生活断章》中不难发现那些点点滴滴的美。譬如,他用许多笔墨描写了他们家的“白雪公主”“点点”猫的可爱情景,从两次大难不死的惊险,又到“我家的猫咪点点不爱吃鱼,却像兔子一样爱吃青草。。。你说这叫怎么回事啊”多美的问话啊!又如写到“点点”猫送人后,不吃不喝,瘦骨如柴,“于是,我又将点点带回了家。回家后的点点又昏睡了两三天,渐渐开始进食,体力逐渐恢复,又能看到他像过去那样生龙活虎的影子了。俗话说,倦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我家点点是恋家的猫啊,它绝食,已死抗争,就是为了回家吧!”言语中流溢出多少的柔情?!

    秋思的情感细腻还体现他对母亲生活上的体贴照顾,如:“晚上,夹在床头的台灯发着柔和的光,母亲靠在床头上,半躺在被窝里,我坐在窗边的藤椅上,陪她看电视,再陪她说说话。母亲今年已87岁高龄了。。。自父亲1994年夏天因心脏病突发去世后,母亲便一直独自居住着,而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都要上班,总不时的前去探望她,让她减少寂寞。尽管母亲一向身体很好,勤快能干,生活也总安排得紧紧有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行动渐渐蹒跚不便起来,为了照顾好母亲,我们商量,每人轮流陪伴她一周,这样就可以保证她的身边不缺人了。。。”从多篇文章中,我们都能看到秋思和老母亲在一起的细节。

   其实,生活的乐章都是有这些零星点滴的音符组成的,而秋思则用他渊博的知识和真挚的情感给这些曲子添加了许多装饰音符,使我们听着这悠扬甜润的曲子时,感动于他的那分精致。这一串串音符里有他摸着南京“明城墙上”城砖上的文字,也有《秋染九华山》的“水墨丹青”;有在狮子山踏雪的感受,也有在凤仪门迎春的心情;有开博四年的“博田耕记”,也有“梧桐花”下的“一首情诗”;有漫说花中“四君子”的“清言清语”,也有“饮茶之道”中“民俗的画卷”;有陪着妻子上街买菜时与小商小贩的“较真”,也有吃水果时听到李商隐的《百果嘲樱桃》:“珠实虽先熟,琼莩纵早开;流莺犹古在,争得讳含来”。和《樱桃答》“众果莫相消,天生品名高;何因古乐府,唯有郑樱桃”的争吵。有“外婆的小船”载着童年的歌谣,也有“太湖三白”白鱼白虾银鱼的味道。有“清奇古怪”的“苏州四绝”,也有《重返光福古镇》“香雪海”的热闹;有朱自清“数星灯火识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的诗意,也有孩提时唱过的那首“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秋思拾“木渎遗韵”,揽“灵岩绝胜”,寻南国北疆的“星星的痕迹”,像一只《城市上空的鹰》翱翔蓝天,用6700公里的长城当主旋律,借“一苏二杭三汴州”的文化底蕴作琴弦,时而高歌一曲,时而低唱浅吟,似奔腾不息的黄河激流,如小桥流水的江南人家;而这绵延不断的流水中始终溶入着他炽热的真情,正润物细无声地涓涓渗入到他的每个文字里。。。

   溪水流过青青草,一片绿茵报春晖!

 

上一篇:夏末     下一篇:那些年,我们一起渡过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