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运动员的眼里常含泪水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很长时间以来看中国运动员比赛,总能看到一个相同的场面,无论得牌与否,运动员大多都会涕泪横流。所不同的,得了金牌的是又哭又笑,哭完再笑,笑了又哭;没有拿牌的,甚至只拿了银牌铜牌的的则是掩面而泣,泣不成声。相比较而言,国外的运动员虽然也有哭得不亦乐乎的,但绝大多数是胜固欣然败亦怡然。

 

为什么中国运动员的眼里常含泪水?原因可能不尽相同,但大抵说来,总不外乎如下几种。

 

最主要的恐怕是中国运动员背负的太沉重。在各个类型的比赛中,中国运动员总是表情严肃,一脸凝重,很少能看到轻轻松松开开心心享受比赛过程的。运动本应让人健康、快乐、阳光、美丽,何以我们看到的情景全然不是这么回事?关注体育的人都知道,我国实施的所谓“金牌战略”,就是将本应用于全民体育的资金主要用来培养少数精英运动员,以便在国际比赛中获得更多的金牌(各省效仿,力争在全运会上金牌数靠前)。“金牌战略”的实质不过是各级政府和某些人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却美其名曰“为国争光”。政府、媒体还有不明真相却有着金牌情结的同胞就自觉不自觉的将运动员和国家、民族绑架在一起,似乎金牌拿得越多,国家就真的强大了,中华民族就屹立于世界强民族之林了(顽石前几日写过《国家强弱与金牌多寡无关》,在此不再赘述)。在许多训练基地,“为国争光”都赫然写在墙上。所以,我们的运动员一旦拿了金牌,首先要感谢国家感谢政府(没有感谢国家的运动员注定会受到媒体的一致声讨),而一旦失去金牌则必须表态愧对国家愧对人民。本届奥运会上,吴景彪在56公斤级举重比赛中摘得银牌,居然还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声泪俱下的道歉对不起祖国、对不起举重队;62公斤级举重比赛中,张杰只得了第四名,则更是哭得一塌糊涂。中国运动员负担之沉重、压力之巨大由此可见一斑。

 

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任谁都很难把持得住。尽管我国GDP已经高居全球第二,但如果按照人均衡量,却仍然列在世界的中下游。可是,我国奥运金牌的奖金竟然雄踞全球第一。在我国,一块奥运金牌的含金量少则几百万,多则数千万。国家奖,省里奖,县里也奖,唯利是图的企业则趁机赠送名车、豪宅,以求轰动的广告效应。奥运金牌运动员退役以后,各地都要妥善安置,大多能在体育局混个副局长之类的职务。金牌产生的巨大能量,其余各国皆望尘莫及。一文不名的运动员一旦拿到奥运金牌,就意味着财源滚滚,就能跻身权贵阶层,他(她)能不激动得“泪飞顿作倾盆雨”吗?相反,拿不到金牌的,惊艳的名誉、炫目的地位、巨额的金钱都和他(她)失之交臂,又怎么不会涕泪滂沱呢?

 

在强烈的回报渴望中,运动员迷失了自我。中国运动员很小就进了体训队,从幼童开始就接受着严格而残酷的训练。他们既没有系统的学习文化,也没有学到其他的技能,全部的理想就是拿金牌。拿到了金牌的立刻就成了人上人,拿不到金牌的什么都不是。据《潇湘晨报》报道,湖南籍射击运动员易思玲在获得奥运首金后,一向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家中立刻门庭若市,各级领导、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县政府在广场燃放焰火长达一个多小时以示庆祝;而同为湘妹子的李玄旭也在400米混合泳中摘得铜牌,不仅家中冷冷清清,就在北京也只有母亲前往接机。多年的艰辛训练,换来了金牌,换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机,运动员怎么能在那一刻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呢?站上冠军台,横飞辛酸泪,都云健儿痴,谁解其中味。那些只拿到银牌铜牌的,尤其是什么牌都没有的,面对暗淡的前景,那种来自内心深处的绝望,也就可想而知了。近年爆出的许多运动员退役以后连生存都成了问题,就说明这种训练体制在表面光鲜(金牌拿得多)的背后,其实是在严重戕害绝大多数运动员身体和心灵的健康。

 

可以说,靠举国体制、金牌战略来发展体育已经完全背离了体育的本质。毛主席倡导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才是体育的根本。当普遍缺少公共体育设施,当青少年的体质在不断下降,当社会上大多数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就算是囊括了奥运金牌又有什么意义呢?

 

为什么中国运动员的眼里常含泪水?只因为他们对金牌爱得痴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