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禅悦
大暑,本当酷热的时节,竟透着丝丝清凉,甚而有些微冷意。彭城书院二十四节气茶会,亦在习习爽润的晚风里,迎来了禅学讲座的最后一讲——《汝归沧海我归山》。
百衲衣,破卷席,旧毛巾,青菜,萝卜,白开水,都好,咸好,淡也好。随意,自在,咸淡两由之,由弘一法师宛如一轮明月的人生境界,汉风先生谈到,智慧的人随时可以抛却名与利的诱惑,不仅名利,生死都可以看透。禅学,是中国化的佛学,又有怎样的生死观呢?
柏拉图说:哲学是死亡的练习。而中国古代文化,一向忌讳谈论死亡。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载:“子不语怪、力、乱、神。”没有明确的生死观。玄奥的问题,死后有没有知,鬼神存在与否,没有办法证明,儒家采取回避的态度,其入世观教化的是要把人生的重心放到如何生,孔子重视的是现实人生。
“朝闻道,夕死可也。”儒家以行“仁”为人生的意义与目的,倡导“舍生取义”,为“道”牺牲生命是值得的,以有限的生命修齐治平对社会有所担当,充塞天地间的浩然气概,对于生命深度珍惜善待的同时,放下唯我,走向无我、大我。
而道家以为:“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如孔子虽逝去两千年,却时时在处处在。庄子在《养生主》记载,老子死了,好友秦往吊之,为自己的不悲恸解释说,老子应时而来,顺时而去,生死皆自然,生死都是顺应天时,不必过于悲伤。
庄子妻子死了,惠子吊唁时,见庄子盘腿席地,鼓盆而歌。惠子责备庄子不仅不哭还唱歌,太过分了。庄子回答说:“不对!妻子死了我哪能不难过。可想想看,一个人从不存在到出生,又从出生到消亡,就像春夏秋冬季节更替,是没人能免的,如果总是悲痛,岂不连这样的道理也不懂了?”
弟子要厚葬庄子,庄子反对,说要“以天地为棺椁”,万物来陪葬。弟子说“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怕乌鸦、老鹰来吃老师的身体。庄子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或者被乌鸦、老鹰吃掉,或者被蝼蚁吃掉,怎么可以人为从某一方夺走给了另一方呢,那就太偏心了。
形体归于天地,生死归于自然,道家不惧怕死亡,从容,乐观,幽默,豁达。道家的乐生,是在生命的层面上追求更高的自由。与儒家的回避、存而不论不同,道对死亡淡然,超凡脱俗。
佛教传入中国后,结合了本土文化,与风水、阴阳文化相重合,重新梳理了传统文化对生死态度的荒芜,并且有较为系统的理论。
具体而言,有“三世说”,“灵魂不灭说”,“生死轮回说”,“因果报应说”等,提出灵魂不灭,轮回报应不息,现世祸福各异为各人业力所为,由神明裁决入六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生有七苦,贪婪、私欲为痛苦之源,戒为行善之本,定而心神不乱,因定而开慧。佛教信仰归宿的了生脱死,往生极乐,于苦难的人生是一种慰藉,相信来世,寄托于来世,也会因不同于常人的生死观,影响今世的生活。
禅学的生死观,脱胎于佛教,不回避死亡,却也不给修禅者以来世的承诺。禅师们往往视死如归,认为生死不过是自然转换而已,死与活没有分别,分别的只是阶段。
历史上有一则发生在庐山缘德禅师的故事。北宋与南唐对峙时期。宋朝大将曹翰心狠手辣,杀人如麻。曹翰带大宋的虎狼之师扑向庐山,据说,附近的民众都躲进了圆通寺内。大军呼啸而来,然而,若大的寺院,只有一个老和尚——住持缘德禅师。
缘德禅师端坐在高高的法座上,不但不起立迎接,甚至连眼皮也未曾抬一抬。大将军曹翰勃然大怒,抽出寒气逼人的宝剑,大喝:“和尚,你没听说过杀人不眨眼的将军吗?缘德禅师徐徐睁开眼睛,打量了他好一会儿,才慢慢悠悠说道:“你哪里知道,还有不怕死的和尚呢!”这种那视死如归的从容,气若闲静的安祥,连久经战阵、杀人无算的曹翰也从未见识过。他环视一周,说:“既然不怕死,僧众为何都逃散了呢?”缘德禅师说:“击鼓就会回来。”曹翰就去敲鼓。他敲了半天,连个人毛都未看到。缘德禅师平静如水的目光注视着曹翰:“你有杀心,鼓声里带有杀气。” 说完,缘德禅师站立起来,亲手击鼓。那鼓声带有一种说不出的祥和与安宁,连焦躁的曹翰也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平静。不一会儿,僧人们陆陆续续回到寺中。曹翰与他手下的兵将简直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信。
弘一大师病危前手书之偈语,曰:“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生命终结完成时,对生命深彻的体悟,气如止水的气度,令后人仰之弥高,慨叹。
宋代保福清豁禅师有首偈子: 世人休说路行难, 鸟道羊肠咫尺间。 珍重苎溪溪畔水, 汝归沧海我归山。天高地广,迷雾只在一瞬间,万事在难易上计较,更无法面对生活,溪水自归沧海,禅者自归青山。禅门在哪里,呼吸起念的瞬间,万物归心的心化禅门,缘于心,归于心,起于心,灭于心,即使是一丸墨,化开就是壮丽秀美的山川。
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诗曰:“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人的心空无限,抛却自我、唯我、小我、私我,交给宇宙,大善,民族,祖国,生命不会老,精神不绝。
在禅学讲座最后,汉风先生以诗意的语言讲到:生命都会终结,然而诸多忘却自我,将生命交给大众的人,都不会死,他们的精神,一直温暖着喧嚣的人间。日月变迁,花开花落,四季更迭,生命也象一朵花一样,人只有抛却“自私的小我”和“唯我”意识,把自己交给众生和无垠的宇宙,生命才可以如青山如沧海,不生不灭,不断不长,不即不离,不一不异。恰便是遮不断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抛却虚妄的名利,舍却追名逐利的心,珍惜每一个当下,迷抑或惑,就在自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