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井盐的文化历史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果说,城市之魂在于文化,那么井盐文化,就是自贡的灵魂,它更多的是生成传统制盐业,是漫长岁月的叠加和演进。

----题记 

   在中国,盐的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食盐主要分为:海盐,池盐,井盐,岩盐,在我老家四川自贡一带,就有着两个千多年的井盐生产历史,在这里,有古老的盐井,盐道,盐镇和现代发展的井盐业,继续演绎着它曾经辉煌的历史,在东汉年间,人们在今天的自贡市富顺县,开凿出第一口盐井,由此揭开了井盐的千年历史,在明代,更因自贡所产的盐,洁白味美而成贡品,盐业得以进一步发展。

   自贡是一个移民城市,自元末明初开始,特别是湖广填四川以来,几百年间,大量的外来移民,先后进入自贡地区,在清乾隆后期,由于四川井盐业,所推行的听民穿井,永不加赋的盐业政策,吸引了很多外省商人,在促进井盐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了各地井盐文化,正是这些历史文化沉淀的相互融合和发展,在不断丰富井盐文化内涵的同时,也极大地延伸了其外延,形成了井盐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6

   古代的盐,大体都是取卤水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风吹日晒,水分蒸发后便能得到盐,形成盐的结晶盐层,由于结晶不均匀,盐块大小不等,凹凸不平,被形象地称为鸡屎盐,我去过云南黑井,那里也有两千多年的盐历史,在历史上,他们制盐就是柴火煎熬,而且一直是采用这个方法,他们将周围的树木砍伐光了,不仅造成了当时的环境破坏,最后,也使得黑井的盐井,因缺乏燃料而停产。

   而自贡的井盐是钻井,据记载,自贡历代的盐工,先后钻井一万多口,有的井深达一千米,在当时,每开一口井,一般需要二年至五年,最多的需十余年乃至数十年,凿井汲卤煎制的井盐,是一个古老,而又独特的制盐行业,盐井开出后,汲取卤水的输卤竹管,从几十米高的天车上铺设下来,将卤水运送至煮盐,煎盐处,而后,巨大的盐锅将水分蒸发,最终制成洁白的食盐,编织出一幅悠久灿烂的井盐文化绚丽篇章,从而使自贡成为华夏大地上著名的盐都。

   如今的制盐,早已经代替了古代制盐,不过走在自贡的大街上,还会看见那一座座天车,在燊海井,还能欣赏到古盐井原始风貌,现场目睹古老传统的制盐工艺,还会看到传统敞锅熬盐的独特景象,没有任何一点现代工业痕迹,整个屋内热气腾腾,雾气缭绕,大圆锅里的白色液体,在天然气的燃烧中翻滚沸腾,周围圆柱形的凝固晶体堆成一座座雪白的小山,场面原始而壮观。

   用顿钻凿盐井和用铁锅熬制井盐的方法,在其它地方虽然已经消失和终结,但是,燊海井所保留下的古老制盐工艺和历史遗迹,却仍在默默地向世人诉说,当年曾经的辉煌和荣耀,井盐文化,也是伴着文明发展,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或许,从某种意义是否可以讲,井盐文化,就是在自贡井盐生产发展中形成的行业,社区和民俗文化的总和,也是盐商文化,盐工文化和盐政文化相互交融的总和呢?

   这次回去,还随便去看了下,古代井盐运输的交通要道,自贡的仙市镇,仙市镇是古代井盐的交通要道,也是釜溪河当年重要的码头之一,那里,曾是井盐出川的必经之地,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又因四街,四栈,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美的古典建筑群,佛教文化的兴盛而闻名遐迩。

   如今,这里的建筑群,依然保留着它原有的风貌,走在街上,透过镇里的精妙建筑,还能想象出,当时古镇繁荣时的景象,还能依稀看到古镇那时的木船云集,盐担蔽街的兴盛场面,小镇上,依然残存着一所惟一的客栈,似乎在为昔日的繁华而嗟叹,不论是盐井,盐道,盐镇,它们都已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

   随着盐运销方式,由水路向铁路,公路的转变,铁壳渡船,取代了歪脑壳船,高大的天车也鲜见,长长的输卤竹管,也成为老照片叙述的历史,似乎只有古盐道码头,仍在展示着昔日的繁忙,现在,仙市依然依然显现出它的悠悠神韵,虽然繁华已逝,不过古镇依然,或许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品味到由井盐,这幅风情画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