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豆沙关
记得前年第一次走宜宾出川回云南,在盐津水麻高速路上看到悬挂在山崖上的豆沙关巨幅广告一闪而过时,就想,豆沙关古镇,是因盛产豆沙而闻名的吗?但因时间关系,也没作停留。
今年春节后回云南,再次经过盐津县,决定驾车下高速去豆沙关看看。过收费站,问了收费员,说豆沙关古镇在 5公里外的大山上。大山深处的古镇,真是“白云深处有人家”啊!
进山的路蜿蜒崎岖,窄而湿滑,前方雨雾迷蒙。我们的车沿着山路缓缓前行。走了没多久,便看见公路边有很多房屋,挂着红红的灯笼,有饭店有旅舍。橙红新鲜的橘子堆放在路边,有妇人正在叫卖。我以为豆沙镇到了,看看路牌,还得往山上走。
车子继续前行,约过了10余分钟,终于到了豆沙关古镇。下车抬头一望,嗬,高速公路就在我们面前的山腰上呢。
此时,才上午十点过,天气寒冽,不时飘着细细的雨,冷飕飕的风直往脖子里灌。临街的商铺差不多都已开门了,琳琅的货物摆了出来。小吃店里冒着腾腾的热气,饭店里,腊猪脚、腊香肠、山里的各种野菜摆在醒目的位置,好不诱人。
街上的行人也渐渐多了起来。年轻的衣着较时尚,年老者还保持淳朴的风貌,老式的棉袄,深蓝色的土布围腰,挑着箩筐,或是背着竹编的背篼。
狭长的街道,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湿漉漉的。两边的房屋全是崭新的土木结构的二层、三层小楼,白色的墙体,深赭色的木门窗,上翘的檐角,青瓦屋顶上覆着苍绿的青苔,瓦楞里有几茎枯瘦的小草在寒风里摇曳。屋檐下,挂着一串串大红的灯笼,很是喜庆,还洋溢着过年的气氛。
这样的古镇,跟四川的很多古镇非常相似,千篇一律的风格。
古镇,我宁愿它颓旧一些,沧桑一些,这样的“新”,已然失去古镇原先独特的味道。
听老乡说,豆沙关古称石门关,06年昭通地区曾遭受了5.1级地震,而豆沙关就是震中,古镇损毁极其严重,经过三年灾后重建,就换了新颜。
哦,原来如此。
那么,还有古迹吗?老乡指了指前面,叫我们顺着小街往前走。
走到街尽头,一座仿古牌楼巍然屹立面前,一群马帮正朝我徐徐走来。呵,这可不是真的马帮,是一组栩栩如生的塑像。石栏杆对面,矗立着一堵壁立千仞的石崖,下面,是把石壁一劈为二的大关河。被劈开的石岩,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的川滇要道,成了古人从川入滇的第一道关口。
往前,走过一座石牌坊,就是五尺道景区。买了票,顺着石板路走了没多远,便有一个较为宽阔的平台,可在此眺望对面山崖上的僰人悬棺。扶栏俯瞰,幽深的峡谷底,大关河静静流淌,河水不丰,呈绿色,有沙石裸露,两岸灌木丛生。
视线缓缓上移,越过宽约二三十丈的峡谷,对岸石壁如刀削一般峭立,直插云霄。距关河水面约60余米的石壁上,有“一”字形的天然斜洞,一些陈旧的棺木凌乱置于洞里,据说洞穴里还存放着9具棺木。
如此险峻陡峭的石崖,又那么的高,真不知古代僰人是如何把沉重的棺木放上去的。悬棺今犹在,僰人何处寻?
继续走,看到路标指示说此处是“唐袁滋题记摩崖”。我们在山体石崖上找了半天也没找到石刻,后来才知道袁滋的摩崖石刻被锁在石门旁的小亭子里保护起来了。
山路开始陡峭了,著名的“五尺道”到了。“先秦开僰道,秦开五尺道”,五尺道,始建于秦时,原为石阶路,历经千年的风霜雨雪,马踏人踩,损毁侵蚀得凹凸斑驳,突起的石头磨得光滑如镜。一路上,数十个深浅不一的马蹄印绽放道上,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久远沧桑的历史。
不断有山民背着背篓,扛着麻袋,穿着沾满黄泥的水靴攀爬在五尺道上,看来今天是豆沙关古镇赶集的日子吧。这样陡峭的山路,他们一路说说笑笑,十分地轻松。我尾随他们往上爬了一会,便气喘吁吁,远远地落在了后面。
在山道上的一座亭子里,举目远望,从上自下,依次是高速路、盘山公路、内昆铁路、大关河水路,加上我们正走着的五尺道,五条道路汇集于此,地势又如此险要,怪不得自秦以来,豆沙关就是锁滇扼蜀的雄关天堑呢。
正想着,内昆铁路上,一列火车鸣着汽笛,拖着长长的车身缓缓驶向远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