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英格兰

首页 > 美文 > 散文随笔/2019-01-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英格兰呆了二十多天,尽管每天呼吸的是英伦的气息,吃的是土豆加面包,看到的是完全别于中土的异域殊方的景象;尽管我总是尽全力从各个方位去感受这个给世界历史留下特殊印记的民族,但我觉得,对这个民族,我仍然远远没有看透,更谈不上理解,或许我感受到的仅仅是一点点皮毛。虽然是坐井观天,管中窥豹,甚至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但我还是要说说我所看到的感受到的英格兰,以不辜负二十多天的英伦之旅。

    在我眼中,英格兰充满着矛盾。

 

古典而又现代

 

    进入英格兰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伦敦那遍布于大街小巷的典型的哥特式和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建于中世纪的圣·约翰和圣·玛丽以及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教堂,还有伦敦塔、伦敦塔桥无不在诠释着英格兰的古老与厚重;剑桥的小桥流水间以古木垂柳折射的宁静,牛津的楼宇恢宏与学院深深昭示的博大,考文垂城堡的神秘,斯特莱福(Strateford,莎士比亚出生地)镇庄园的古朴;泰晤士河的亘古与悠长,剑河的平缓与幽静,埃汶河(孕育了文学大师莎翁)的灵性与曼妙……所到之处,我都能深刻感受到英格兰文明的源远流长,我时时沐浴在她散发出的古典之美中。

    英格兰的古典还表现在她有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学术成就最璀灿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这些大学的浩瀚与深邃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大学望尘莫及的。它们从中世纪翩然走来,从文艺复兴时期姗姗走来,从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昂首走来,它门走出了牛顿、达尔文、斯蒂芬·霍金,也走出了雪莱、拜伦、卢梭……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改变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在这方面,更是让全球几乎各个大学都难以望其项背。

    我还在英格兰中学的课堂感受了一种特殊的古典美。英国的语文分两个科目:即英国语言和英国文学,都是毕业考试必考科目(五门必考科目,本国语言文学就占了两门。我们对自己语言文学的重视程度与之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惭愧!)。我有幸在曼努尔学校听了一节英国文学课,我们走进课堂的时候,老师和学生正沉醉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我仿佛看到了哈姆雷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痛苦思索;听到了朱丽叶在深情的呼唤着她的罗密欧:“恋爱的使者应当是思想,因为它比驱散山坡上的阴影的太阳光还要快十倍;所以维纳斯的云车是用白鸽驾驶的,所以凌风而飞的丘比特生着翅膀。”我徜佯在仲夏夜那片梦幻般的森林,品味着西西里冬天里那个神奇的故事……

    但是英格兰又是现代的。

    伦敦城(伦敦市1.6平方公里的金融中心)林立的高楼,世界最著名的金融中心(仅次于华尔街)汇聚的几百家各国大型银行,繁华的商业街,宏大的购物中心,穿梭往来的高速公路,无数的足球场以及喜欢足球的健男俊女、黄发垂髫……威士忌、巧克力……还有街头(尤其是伦敦)各色的红男绿女……无不告诉我们,英格兰毕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之一,即使它正在没落,但仍然引领着某些世界流行文化的潮流。

    总体来说,英格兰人许多的观念也是很现代的。比如,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家庭主男(是不是受曾经的英国第一家庭——撒切尔夫人家的影响不得而知),女主外,男主内;女士奔走在外,男士则洗衣做饭相妻教子,相对于大多数家庭,虽然有些另类,但其乐融融,也自成一道风景。在教育观念的更新上,英格兰的确算得上与时俱进。英国曾经是一个十分专制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与人之间等级森严,杀戮和血腥充斥着英国的历史。但是,在现代英国任何一所学校里,我们都能感觉到对生命尊重,没有一个学校不强调“每一个孩子都很重要”,不仅如此,国家还专门立法来保证将“每一个孩子都重要”的观念落到实处。所以,英国的教育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所效仿(尽管不少是邯郸学步)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典的英格兰散发着幽香,而现代的英格兰则充满了活力。

 

傲慢保守而又多元开放

 

    大部分英国人具有与他人格格不入的孤傲特质。

    孤傲是英国人最明显的性格特征,他们不愿意和别人多说话,一般不谈论自己,感情不外露,更不会喜形于色。其他国家的人很难了解英国人的内心世界。英国人为什么具有孤傲的性格特征呢?我以为原因有二。第一,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吉利海峡割断了它和外部世界的联系,英国人甚至不把自己看作是欧洲人;第二,英国人对本民族的历史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其中,詹姆斯钦定本《圣经》和莎士比亚的戏剧对西方及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议会是欧洲最古老的议会,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英国曾有日不落的辉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与众不同的祖国文明史使得英国人形成了孤独而又傲慢的性格特点。

    在英国的课程设置里,我能强烈的感受他们的傲慢。英国的中小学校基本不开设世界历史课程,孩子们对英国以外的历史差不多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我访问了多个中学生(多数是高中生), 发现他们对美国知道一些,其他的基本回答都是“NO”,我问曼努尔学校一个选修了历史的11年级(相当于我们的高二)学生:“知道中国吗?”她犹豫了半天后点了点头。我又问:“知道中国的什么人物吗?”她思索了很久还是羞涩的笑着摇了摇头,旁边的一个爱好足球的男孩说:“SUN,SUN。”我明白他说的是在英超踢球多年的孙继海,我终于获得了一点点的安慰,不管怎么说,孙继海是个中国人总是没错的。因为刚开完奥运会,我就问:“中国的首都听说过吗?”她想了想,然后小心翼翼的回答:“韩国。”我终于忍俊不禁了,这些孩子真是肤浅得可以!
         英国人向以保守著称。

    英国是世界上为数较少的保持君主制的国家之一,而君主在英国早就成了一种象征,而并不具备掌控国家的权力,但英国人一直顽强的维护着王室的尊严,其保守性可见一斑。在计量单位上,英国人直到现在也没有采用世界通用的米制,仍然使用英里,英国直到1971年才将货币单位改为十进制。当美国人发明中央空调的时候,英国人以对身体有害为由拒绝接受这种新生事物,继续使用壁炉和电炉。
         英国早已经不再是那个老大帝国,它的经济在衰退,影响力已经远不如前,这与它的傲慢与保守有没有关系?中国曾经也同样辉煌过,但保守与傲慢最终让我们大大落伍于世界,造成了一百多年耻辱的历史,英国人会步我们后尘吗?

 

其实,英国也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开放的国家。

位于伦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闻名于世恐怕不仅因为它是英国最大的皇家公园,也不仅因为它的历史悠久景色优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个公园有个著名的“演讲者之角”(Speakers’ Corner),19 世纪以来, 每星期天下午, 就会有人站在装肥皂的木箱上发表演说,因此有"肥皂箱上的民主"之说。现在,演讲者大多数站在自带的梯架上,高谈阔论,慷慨陈词。演说的内容除了不准攻击英国王室和不准对任何人进行人身攻击外,什么都可以。更为有趣的是,历史最悠久的皇家公园从19 世纪末起,竟成为英国工人集会和示威游行的地方,每当有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参加者纷纷从各处赶到海德公园,集合后再前往市内主要街道游行。怪哉,居然从没听说英国出动过警察和军队镇压哪怕是驱赶在这里演讲和游行的人。

戴安娜王妃以其美丽、高雅、善良而又叛逆闻名于世,对于她的罹难,世界各地仍然有许多人至今说起来都会扼腕叹息、唏噓不已。但戴妃毕竟已经香销玉殒了十多年,英国还有多少人记得她呢?会以什么样的一种方式来记住她呢?在我就要离开英伦的时候,我们走进了哈罗兹百货公司(世界上物品最齐全服务最周到也可能是价格最昂贵的百货公司之一)。一进门,我们就看到了戴安娜王妃与最后一任情人多迪(哈罗公司老板法耶兹之子)的巨幅照片以及哈罗兹公司为他们设立的纪念碑,在纪念碑前我除了礼敬还有惊奇,在英国王室御用百货公司的醒目位置设立王妃和她的情人的纪念碑,不会有损王室的尊严么?但纪念碑就矗立在那里,戴安娜和多迪的照片也并排挂在那里。惊奇之外,这个现象本身让我产生了许多的思索……

英国文化的多元在学校里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走过的所有学校里都能看到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孩子在一起愉快的学习,包着头巾的伊斯兰教女信徒、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和新教徒和谐相处,校园中可随时自由表达不同的政治见解。在我们参观的兰园小学,总共才有60名学生,但他们却是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大陆和台湾的2名孩子)。我们在曼努尔学校看了一堂公民课,老师跟学生说,各国政府都要控制媒体,英国也不例外,首相布朗控制媒体就是为了美化自己,使自己能获得连任;而该校校长直言不讳的告诉我们,他不喜欢工党,对政府的教育政策也有诸多的不满,甚至拿出他写给议会的反映教育政策缺失的信给我们看,让我的有些同行者目瞪口呆。

在英格兰街头(尤其是伦敦)随时可以看到男女紧紧拥在一起,甚至迫不及待的狂啃滥咬的情景,更有甚者,一些“同志”就在人流如织的街边拥抱抚摸接吻,真是让井底之蛙的我大开了眼界。在学校里,孩子化妆的也特别多,头发染得五颜六色指甲涂得鲜艳欲滴的不乏其人。总之,信仰不同种族殊异的各色人等只要遵守法律,在英格兰都有生存的空间。

我相信,多元而又开放最终会让英国人走出保守与孤傲。

 

文明而又野蛮

 

英国有高度的物质文明,人均生活水平居于世界前列(尽管近年来有所下降),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那些没有工作或者低收入者都有政府救济,可以这么说,所有的英国人都衣食无忧。所以,那些穷得叮当响的人也能昂首挺胸走在大街小巷,而不必像我们的那些穷人整日的低眉顺目仰人鼻息。记不得是哪位教授讲过这么一句话:“一个社会只有让穷人也有尊严,才是和谐社会。”笔者深以为然。

是不是仓廪实而知礼节?大部分英国人讲文明懂礼貌守规则(当然比不上我们有“五讲”“四美”),英国人总是为别人著想,他们一般不会要求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麻烦了别人或是无意识干扰了别人,总要说sorry。在公共场所人们一般不会大呼小叫。见了面(尤其在早上),即使是陌生人,也要打个招呼。我每天清晨跑向剑桥郊外,多数时候会在那一段浓密的林荫小道碰到一个遛狗的约摸20岁的漂亮女孩,她每次都招呼“Morning”,我们开始还不太习惯,两三次下来,我们见到她也就“Morning”“Morning”的打着招呼。无论清晨还是深夜,走在剑桥的各个角落,我都不曾有过安全的担忧;我问一个在剑桥大学留学的中国男孩,有没有听说学校里有失窃的事情发生,他告诉我,不知道有没有,但他没听说过。剑桥在英格兰算是比较富庶的地方,这里富人很多(当然这些先富起来的绝大多数都是在守法的前提下靠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的),穷人也不少,但治安状况良好,人际关系和谐,没有和我们这边一样,越是富裕的地方,社会治安就越差,人际关系就越是恶劣。

英格兰除了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文明外,还有各种完善的制度。其规则之多,制度之细,在我辈看来有些不可思议。比如,一个学生从入学第一天开始,他的成绩就记录在电子档案里,一直伴随他到各级各类学校,任何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或者进入什么层次的班级学习都不是某一个人可以说了算数的,而要根据历史成绩加以分析综合才能得出结论;再比如,所有学校都必须定时向政府报告特殊孩子(身体残疾、智力有障碍、表现很差、学习能力低下、移民过来有语言障碍、智力超群等)的教育情况,政府也会专门组织相关检查,以保障国家的融合政策真正落实。

上一篇:韶山行     下一篇:伦敦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