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谁的人间四月天
原本是室友借的书。一直以为《人间四月天》是林徽因的自传,抑或是她的文集。忍不住翻了才知道,是王惠玲的电视剧本。描述的是徐志摩和他生命中的三个传奇女子。
初时描写的是幼仪,曾看到有人写文赞其为矢车菊的那个女子。一直知道徐志摩待她不善,可是看到对她的描述,还是止不住的心疼。印象最深的是那段“想起志摩,幼仪的脸上逐渐显露出从内心深处扩散出来的痛。原本以为是久远的记忆,甚至,这些年来,徐志摩的样貌在她脑海里也只像纸窗上的剪影那么浮印着,但是人模糊了,痛却是依然清晰”和幼仪初抵伦敦时,他们唯一的一次合照后幼仪因为不习惯想要把帽子摘下来时徐志摩凉凉地道了句“在这里,戴帽子是一种礼节。”给幼仪带来的暗伤——一句话她反刍了一辈子,仍不能消化志摩曾给予的冷眼对待。
想起了曾经看到的那个钉钉子和拔钉子的故事。一块木板,钉个钉子很轻易,拔下来也不难,可是原本完满的木板身上留下的累累伤痕却是如何也抹不平。就像徐志摩薄凉无情的言行在幼仪身上刻下的伤,血可以止得住,疤痕却怎么也销不掉,每每忆起都是连绵不绝的痛。甚而几十年后也一如初时清晰。
看了不及四分之一,因为知道是电视剧本,终于忍不住在PPTV上搜,找到了满心欢喜地和好友在那里看,晚饭都几乎误了点儿。
似乎,在一开始他们的结合就是旧时代封建闹剧的产物。本来“六婶”是来撮合幼仪大姐和徐志摩的,孰料幼仪的大姐八字太硬,不合。而徐志摩的家世又极好,后生又生得俊,在她们看来应该是千载难逢的好姻缘,怎肯就这样善罢甘休,于是十五六岁的幼仪便理所当然地被提了出来。本来因为属相也是不适的,可林母的一句“狗急了也要跳墙”生生地把幼仪的属相由鼠换成了狗,也把她推向悲剧的开端。
彼时,徐志摩虽已十七八岁,性子却依旧像个小孩儿。乘火车返家会瞒着佣人、父母从后门溜进去直接见阿奶,全不顾家里急的人仰马翻,父母发现了他也只是嬉笑着往母亲嘴里塞块儿油糕,一心记挂着前往北京读北大,全无同龄人应有的压力、担当。所以,当父亲在饭桌上提出成家时他着实是没有半点思想准备。顺理成章的一场争论中徐志摩把成家认为是父母要求他北上求学前必须履行的“条件”和“责任”,也注定了他和张幼仪后来的种种。他想过离家出走,最后终于听任父母的安排也只是想着以后绝无常伴家中三老膝下的可能,是在看到表哥叔薇因家事被牵绊的无奈后选择的妥协,却没想到他的这个所谓妥协改写了幼仪一生。也改写了自己的一生。
《隐忍的矢车菊
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描述看到的幼仪。十五六岁,应是如花般烂漫而绚丽的年纪,却因遗留的陋习——嫁个好夫婿而不得不终止了学业,嫁为人妇。印象最深的是母亲和六婶在出嫁时教她的那些话、以及她应恪守的那些规矩。本是说男女之事的,做母亲的终不好意思开口,由六婶代言。“察其意,观其变,顺其行”,要“处变而不惊”,要“以静制动”要“以柔克刚”,——要“以不变应万变”!——你只要恪守这些原则就对了。六婶神秘的语气,小心的用辞遣字,于幼仪可以当玄学,懵懂却想必谨记于心。张母塞给六婶红包后,她又谄笑着译成白话“说穿了,眼一闭,牙一咬,忍忍也就过去了!”幼仪惶惑的看母亲,母亲只是拭泪。
我想,这一席话,送走的不只是嫁去徐家的幼仪,一并葬送的是那颗天真烂漫的童心和那个活泼开朗的少女。而这些应该也是进入徐家后紧紧罩在幼仪头上的紧箍咒,无形却根深蒂固,如何也挣脱不得。
甚至到了伦敦,面对徐志摩的冷淡嫌恶,忽冷忽热,她都恪守那些“箴言”,只是默默忍受,不怒不喜。在看到徐志摩因为不愿回房面对她时,也只是静静看着他的背影,默默垂泪。伤狠了怒极了也只是隐忍地说“我知道我是多余的。我多想我可以像那抽水马桶里的水,一拉就立即消失在你面前。”只把所有的错归咎到自己身上,却从来没有想过去抱怨,到底自己走到这般境地又是谁的错?最后明明猜得到志摩在外面有女人(所谓的蓝颜林徽因),却还是不想去说,实在忍不得内心的煎熬了也只是像他的学友打听,甚至还没怎么说就先像做错事的小孩儿一样,说只是想知道,不会像徐志摩提及,不会怎样……她可以静静听徐志摩说他没自由、说他们的婚姻只是一个傀儡时只是静静流泪,可以在他大声指责抱怨说他根本不爱她却还要和她同枕而眠时极力压抑内心的屈辱和悲恸,顾及楼上租住的学友只是压抑的低喊“你可以不爱我,可是我是你的人啊……”
徐志摩向她提出离婚时她先告诉他她怀了身孕。她应该是满心期盼的吧,毕竟,寻常人家至少也会让她多顾念身子是不是。没想到等到的是徐志摩冷硬的话语“这个孩子不能留,必须要拿掉。。”她再次惶恐,却也只是问“为什么?这是你的骨肉啊……”他毫不留情,说他们没感情,说要离婚,必须离,说婚姻对他们是多余的,这孩子当然也是多余的,在最后甚至可以理直气壮的吼着,说为什么不能娶他爱的人回家,为什么他不能选择他的孩子是一个爱的结晶,而非一个昏昧的种子,一个婚姻枷锁里的死囚,逼问她说他的自由在哪里……她的心彻底是冰透了,双重的打击把她逼到崩溃的边缘,她却也只是想着发疯似的跑向荒原……
我不知道这个女子身上蕴藏了多大的能量和坚强能够支撑着她承载那般深重的委屈和情感,能够支撑着她一直的坚持坚持再坚持。只是感到很深很深地心疼。如果可以,我真想走到那个时代告诉她,你放手吧,别再执迷不悟了,他真的不值得你这般,他的心不在你这里你干嘛这般委屈自己……
最后的最后终于是心死了也看透了。再次接到徐志摩的信是在德国刚产下第二子没多久。决定签离婚协议时甚至小儿依旧在医院里。她是做好了足够准备的,却还是没想到会再次遭到他的羞辱。他说她不离婚也只是跟随着他的一个傀儡,说她只是苟且的活,甚至可以面不改色得跟她讲什么叫做苟且的活。我不知道那个自私虚伪的男人心底有没有那么一些良心上的不安,那么冠冕堂皇的道貌岸然,心安理得的给自己的负心安插上追求真理自由的光环,却从不想到底谁是这场悲剧的源头。我不知道她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和痛楚,却依旧可以全力隐忍,在他早已备好的离婚协议书上签上自己的名姓。她终于可以直视他,也可以清晰的告诉他,也只从这份协议书开始,让我知道张幼仪三个字终于可以完整地代表我自己。心碎了,骄傲却找回了。她终于可以不再活在他给予的阴影下,终于可以骄傲地转身,放手……
最后的最后,是她终于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德国站稳了脚跟,开了属于自己的公司,也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幸福……虽然其间必定也要有波折和艰难,可她是那朵迎风怒放的矢车菊呀,当然可以也一定找回专属自己的春天……
《那朵“清莲”和那个人
他们说林徽因是莲,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我不苟同,所以加了引号。最初知道林徽因不是因为她是众人口中的才女,而是徐志摩飞机失事她居然能够让丈夫梁思成陪她拣飞机的骸骨,悼念她的精神恋人徐志摩。
剧中初识她是在徐志摩要拜师的梁启超的家中。是周迅扮的那个编两朵麻花文气却不失灵动的爱听巴哈的小女孩儿。活泼开朗,又才情横溢,任是谁应该也是喜欢的吧,所以徐志摩爱上也就不足为奇了。却还是在看她和徐志摩一步步走来时愈发的讨厌甚至有些鄙夷。也可能我只是爱拿小人心揣度君子之腹,看他们一步步走来总觉得她是明知道他有家室却还要一点点渗入,而后在一发不可收拾之际很无辜地说“我不想伤害任何人。。”可能那悲剧即便没有她也早晚会上演,却不是她可以介入的理由,充其量借口而已。
其实那时候也只是有些讨厌,最反感的应该是在和梁思成订婚后,居然还能够放不下旧情人在听闻他来看她时怅然若失,复习故时的姿态一遍遍看着空荡荡的街角想着他会隐在某个角落望着她,在下一秒会出现。是出现了,又如何,相顾无言来证明自己虽自愿许给梁思成而心依旧在他那里?多可笑。越看越觉得林徽因是徐志摩的女版,自私而虚伪,打着追求爱情和自由的名义,肆意伤害着爱他们的那个人。当然,我对他们受到的煎熬绝无同情,本来就是畸形的爱恋,怎么可能在现实寻得生根发芽葳蕤结实的土壤,不过痴人说梦而已。
对于一直受众人推崇的徐某人,我是极其憎恶加鄙夷的。尤其是在幼仪去伦敦后,明明在他看来已经爱上了林徽因,明明打定主意早晚要和幼仪离婚的,却还是能够在欲望的支配下占有她,果然印证了某句亘古不变的真理。更让人发指的是,幼仪怀孕他居然还有脸理直气壮地要求拿掉,说自己的骨肉是昏昧的种子。一句昏昧可以推脱掉其所有的责任,却从不想有谁强迫他昏昧了么?而自己的懦弱虚伪造成的种种恶果却全部理所当然得推给一个弱女子来担负,文学造诣再高又如何。
其实,我常常想,即便没有现实的种种阻隔,他们在一起也未必能够长久。虽然有自以为的契合,却终究抵不过生活的磨砺,而相近的性情在远距离时能够彼此吸附,皆由理想化的土壤更能自由发挥,真到了现实中是战争导火索也不一定,毕竟,林徽因虽然感性但更理智,有女性固有的狡黠和自私,而徐志摩,更是感性而自私自我的一个人,除了自以为牢不可破的感情和情书,他们又能够用什么保证会包容彼此到老?
不过越是得不到越把它想得无比美好而已。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