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的力量
这个期末比较懒,因天冷,倦倦地缩成一团,不看书不练字。
后来想这怎么行呢?武姐姐阿潘们可是坚持每天拉一小时二胡,包子们则每天一小作,画那种娟细的彩色铅笔画。
朋友太重要了,她们一不小心就陷你于不勤奋。
最后取个巧:看录像。星期四小组开始分享家庭治疗的东西,之前对此了解甚少,要尽快了解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看录像该是最直接和最功利的做法。
看了几期萨提亚的谈话实录,印象深刻的果然是她语言的魅力,不温不火,平和,但很有力量。另外一个感触是这个治疗师的长相也是很重要的:亲和力与权威感,最好都要有一点儿。
海灵格在台湾的几次家庭治疗实录看得我有点小震撼,开始明白师傅曾说过的感觉,即怎么参与的人都象是集体癔病发作一样。不过这也可能就是专业人氏一直强调的:不身临治疗现场是无法真正体会到那个“场”的存在。
家庭系统排列的现象和一些科学理论有密切相关,如生物形态场理论、量子纠缠现象、镜子神经元、表遗传学、心理宗谱学等。分别查了各自的理论解释,再次证实心理学是“唯心”的,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有些小感触,但由于对家排了解得不多,免不了存在谬误。先记下,待更正:
一、每个人都是带着伤痛生活。我想这是家庭治疗的基本假设,基于此,当任意一人把他的伤痛呈现出来,其实也就等于按下了所有人的悲伤按钮。
二、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解释。很多情绪和行为的真正原因可能永远都找不到,但总要给个解释,让我知道我为什么是现在的我。于是大师们带着一大堆理论横空出世,告诉我们:孩子从来都没有错,错的都是父母……由于父母也曾是孩子,所以错的是父母的父母……最后谁都没错,错的是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我表示发自内心地原谅了自己,然后意识到这是家庭治疗能让人袒露真实内心的原因:所有的错都被宽恕了。
三、用死亡来形象替代的丧失。成长过程中的伤痛容易形成心理上的黑洞,不处理就会持续吞噬一切光和亮。但很多的丧失,如缺乏爱,没有安全感,丢了恋情,被抛弃等,总不免虚无,是空的。于是治疗中总要找一个人来做“死掉”的某个人躺在地上,这个过程就把丧失形象化,如把被抛弃等同于谋杀,此后的宣泄或告别、分离等也就“有的放矢”。
四、参与排列者的投射。家庭排列里参与者的极度感同身受可能是最让旁观者吃惊的地方。当他们的情感按纽被触发,他们所做的就是将自己的伤痛代入他人的故事里,“在别人的剧本演自己的缘份”,金蝉脱壳,借尸还魂。
五、集体的“癔病发作”。在这个环节我首先想到的是安全:这个场要多让参与者有安全感才能有自身深层地暴露。随后想到的是受暗示性:参与者太有批判精神是不行的。最后是扪心自问:我会主动成为那个在地板上蜷缩成一团瑟瑟发抖的参与者吗?还不行,我的内心还不够开放。
六、罪恶感与内疚感。认真分析人对丧失的情感基本上也都能归于这两大类,换句话,我们往往要去面对的就是自己与罪恶感和内疚感的斗争。海灵格比较爱拿堕胎说事,可能与他牧师出身的身份有关。在西方文化中堕胎与谋杀相当,是罪恶的。而东方文化中堕胎的罪恶感貌似没那么强,但内疚感强大。因此这个与生命关联的丧失能引出所有人的深层情感。
七、身体语言不说谎。常见参与者会握紧拳头,以此控制着自己的愤怒或暴力。理智常是虚伪的,而情感会说:“皇帝什么都没穿啊!”
八、疾病是给你的提醒,提醒你要看到别处,看到被你排除的人。
九、治疗过程提供了一个和潜意识沟通与和解的机会。已知和未知的伤痛,在正视和面对的过程中得到它们该有的承认,“只有那些属于我们的人在我们的心里都有一个位子的时候”,所有好的和不好的都有了他们的位置,我们才会“圆满”,会“健康”。
十、完成告别,走向新生。完成和解后的分离与告别,罪恶感和内疚感将会成为力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