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吴的挣扎

首页 > 美文 > 感人日记/2019-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单位老杨发给我一篇帖子,说一名大学毕业生的反思最近在论坛上很火,发完以后还跑来问我,现在的大学是不是这样,他儿子正读大二,与他30年前的大学大不一样了云云,说越看越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好。我的感觉是,这篇文章写的很有勇气,很有耐性。但是,就算他抛出这篇文章以后逃离这个社会,并且跑到大山里边去教一个私立学校,最后他还是会被社会征服,因为再高的山,也会有铁路通到家乡


 

 

一、十年前的一个夏天
      1999年,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那时在过渡烂漫的童年。他们可能不太熟悉,那一年美国总统性丑闻被揭露,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辞职,中国完成加入世贸组织谈判……不过,对于那年的高中毕业生,或许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时刻。就在这一年,全国高校扩招48%,开始了中国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型。高校的持续扩招与民办高校条件放宽,使大学毕业生由2002年的145万上升到2009年的611万人。九年以后的2008年,教育部在一次发布会上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搜集以上的一切数字,仅仅是为了说明,小吴那篇帖子的表层原因。

二、小吴的未来只是梦
       小吴跑到大山的私立学校去为了中华之崛起而教育了,可能么?小吴一介笔夫,能以其鲜明的棱角对抗私立学校的宗旨?公立学校都不能将教育纯粹下去,何况私立?小吴能以其吃糠咽菜的豪迈气场堆砌一个权力的真空、利益的真空么?而小吴的真空并不是黑洞,没有改变学校法规的能力,甚至都不能改变他教室里孩子的座次。校长让小A坐前边,你是想让小A坐前边呢,还是想自己坐在学校外边?
    小吴的未来是个梦,小吴的豪迈理想更是梦中梦。

三、社会是一个复杂巨系统
      钱学森早多年前就提出了社会巨系统的论述。牵一发而动全身。头发白了,并不是头发的不努力,而是身体的不给力。大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内循环,无时无刻不从外部交换信息,摁着大学谈大学,大学又怎么会改变?
    1、教育是一个产业。将教育作为产业发展,提供经济增长点的构想,应该是上世纪末提出来的,在唯GDP论的指导环境下,全国的大学城和大学生拉动着建筑、交通、饮食、绿化、甚至是橡胶产业的快速发展。大学城建好了,便往里装学生,学生装满了,便由毕业的学生教后来的学生,如此往复,短短几年,便可以让大学教育的质量崩塌。例如,一个辅导员管理300名学生的现象非常普遍。
    2、教师是一个商人。大学教育的溃烂,是大学教师的不付出,还是大学生的不努力?都有。教师也是人,也有在商品经济下的购买欲,也有从讲师到教授的进取欲。然而,何其之难。核心期刊的文章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发表的,教授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评上的,自身尚且艰难,管你学生乎?而学生,已经习惯了就业形势严峻这一新世纪的主题,也习惯了“考上大学你再疯玩儿”的家长教育,也习惯了他爸爸是李刚他当然能找到好工作的不公平,更习惯了现在招聘企业更注重工作经验而不管你学习成绩的流俗。那么,学生在大学四年的狂欢,何乐而不为?
    3、教化是永恒的主题。看看大学的课程吧,自欺欺人式的红色教育、浪费青春式的数学教育、掩耳盗铃式的英语教育,又怎么能让大学生们提起兴趣?在这些信息冗余的轰炸中,怎么还有时间思考社会责任?以及未来发展?

      所以,结论是,社会是一个亚健康的社会,你又怎么能抱怨大学未曾茁壮?

上一篇:远与近     下一篇:请允许我。尘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