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下

首页 > 美文 > 感人日记/2019-02-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与朋友们交流下思想,给空间加点人气,呵呵~   《赛德克。巴莱》看完了。总想总结出影片所传递的价值观念,但随着思考的深入,陷入其中难以自拔,迷失了方向。感觉这是一个比较值得思考的问题,但是就目前自身令人不敢恭维的觉悟而言,似乎无法予以解答。 关于自由、信仰与尊严似乎并没有冲突,完全可以信仰自由与民主,但往往某些人某些群体假借信仰之名来掩饰某些集团的独裁统治,反而失去了自由与尊严,所以盲目的信仰会是方向上的错误,导致愚昧与愚忠,是另一种人生了。就像《天佑鲍比》中牧师所说:“对信仰的深入会让人有正确的方向,而非盲目”,甚至可以让人重生。《赛德克。巴莱》导演魏德圣说:“让人深入的了解仇恨,是为了让人回到仇恨的原点,更好的化解仇恨。”所以对某些强烈的情感似乎应该追根溯源的理解它,罗素所言及的亲情拒绝深究,只需感性的感知,又另当别论了。 赛德克族人是在失去自由与尊严的情况下“出草”的,但假设日本人对之以平等待之感化,是否还会发生“雾社事件”?片中小岛与屯巴拉社的例子似乎给了否定的答案。所以文明与野蛮相遇时,“野蛮的骄傲”所以倚赖的信仰是必然要灭亡的。但这种信仰是否值得同情与谅解则是问题的关键。那种视死如归的武士道精神到底该不该得到支持?同情或许是应该还的,支持似乎被否定了。难道只要遇到这种问题就可简单的归结为文明必然胜利,野蛮必然要失败灭亡?解答这一问题似乎又回到了人生价值与意义这一最基本的命题。 人之生命白驹过隙,如蝼蚁,沧海之一粟,到底该追求哪种情感?愚忠?还是为某种信仰(自由与民主)而献身?单就人自身的满足感而言,两种追求都能给人带来满足感,若以这种满足感与幸福感来界定人的价值与意义,似乎某些人的做法完全可以得到认同,就如似赛德克族人的成年仪式,出草尔后被追认为勇士,得到群体的尊重与爱戴,所获得的满足感,这就是幸福。这或许也可以解释金三胖为什么可以洋洋自得的搞独裁统治。这或许可以说某些隐性的被公认的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幸福可以是某些人或群体的价值与意义。当某一群体都拥护当权者所确立的伦理道德与信仰时,似乎愚忠,剥削他人所获得的幸福就理所当然无可厚非了。在这一群体中要想获得尊严与自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与拼搏上位,只是机会相比于西方民主要小很多。所以在这一群体中中上层人群完全可以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并为之痛哭流涕,或许其个人价值与意义得以实现,只不过不为文明程度更高的群体所认同罢了。当然底层民众的自由与尊严得不到保障,随时有可能被践踏,得不到这种满足感,生命就十分卑微了。或许三无青年和愤青们可以在维权与呐喊民主自由中使自己得到满足感,至于这种满足感的源头及成本,还是需追根溯源的,因为某些价值观念的转变是有危机的且很危险的,需自身权衡。张学良九十大寿时引用《圣经》中的话:“我有罪,我是罪恶中的罪魁”。至于处于中上流阶层中的人权斗士知识分子或是冒着生命危险寻求更高一级的满足,就像西式民主所打出的横幅,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支持,或许这种幸福感与满足感更加强烈。所以总结起来就是通过各种途径使个人价值得以实现。所以赛德克族人的骄傲就无可厚非了,日本人血腥的镇压亦无可厚非了。我们可以否定他们,但要理解他们的动机。 似乎又陷入歧途之中,不同人给与了不同的定位,但自己将要走哪一条路,是要有一个抉择的。张国焘投奔老蒋,陈独秀走了另一条路,他们都可以称的上是伟人。柳传志在商言商,孔庆东“蓄发为僧”,似乎给了我们这群迷途的羔羊,三无青年,愤青们一些提示....... 沧海之一粟,芸芸众生之中,需顺势而为,选择中上层对下层的剥削来成就自己,如若可能,亦可选择不与之苟且。丛林法则,适者生存,达人先达己。似乎要舍弃这种“高尚的意淫”了,毕竟也是制度造就了我们底层人的思想矛盾体,似乎要先将这种情绪雪藏,先寻求另一种情感的满足,哪怕知道这种方向是逆潮流的,但人之生命又怎能敌得过历史的长河呢?! 《赛德克。巴莱》所述的精神是值得继承的,或者说是那种勇气,前提是要活得明白,所以这部影片最值得称道的是“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至于他们所追求的,作为局外人,就不敢苟同了 。 对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又有了一层理解;对魏德圣导演所说的“仇恨的原点”似乎也多少有了些理解。 高行健先生在《一个人的圣经》中用其真诚的态度,真实的故事和赤裸裸的却催人泪下的性欲描述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活在当下!  
上一篇:微笑     下一篇:你不明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