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连死记硬背都不会,还奢谈什么独立思考能力!

首页 > 美文 > 人生哲理/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作者:陈季冰

  我父亲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文学功底相当好。受他的熏陶,我从小就接触了不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如今,我深感少年时期接受的基础语文教育让我受益终身。父亲对我的教育方式,按今天的说法,其实就是死记硬背。

  这几天上海天气异常炎热,我不禁回想起几十年前的夏夜坐在家门口乘凉的场景。少年的我就是在夜里一边数星星,一边背下“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和“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样的诗句的。

  就是这么简单的意境,当时只有七八岁的我也很难真正理解。至于那些更加复杂的文字,比如“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我更是背得一头雾水。但我还是囫囵吞枣地背了下来,几十年后都没有忘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感到自己持续不断地受到它们的滋养。

  从中学写作文到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老师和领导都表扬过我的文章写得自然流畅。如果这不完全是鼓励的话,我想就应了那句古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现代教育中有一个被不断强化的观念,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随着这种讨论的深入,人们不知不觉地将“灌输知识”与“应试教育”、“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素质教育”等同起来。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数字时代,许多人相信,人的大脑中即便储存了再多知识,也敌不过一个最小型的电子设备。

  但是,这里面的根本问题在于,一本书,只有当其中的内容被人的大脑吸收后,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人的记忆并不是对信息进行机械堆放,而是进行结构化的再创造。为什么同样一本书,不同人的阅读体会会截然不同?就是因为不同大脑的信息结构化再创造方式是不同的。

  我当然不会反对教育的最高理想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然而独立思考能力并不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东西,它需要依附于必要的“内容材料”之上。

  这就好比写作是一种能力,但脱离了文字、词汇和语句,这种能力焉能存在?一个好的写作者,必然对文字、词汇和语句有着广泛的掌握和精到的理解。

  换句话说,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决定了独立思考所能达到的高度。这当然不是绝对的,但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如此——比如你我,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

  我毫无保留地同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向学生传授知识”困难得多。但“困难”和“重要”并不是一回事。我们不能糊里糊涂地将这句话理解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比“向学生传授知识”重要,更不能理解成“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不重要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很担心当代教育过度鼓吹“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而贬低“知识积累”,这会让许多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产生一种自己也有机会像天才那样横空出世、一蹴而就的错觉和妄想,进而为自己逃避枯燥刻苦的基本知识训练寻找理由。这样的人终将沦为只会耍嘴皮子的闲人,他们将因为自作聪明而一事无成。

  【作者简介】陈季冰(1967年12月15日~)上海市徐汇区人。著名媒体人。《上海商报》评论版主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