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献的整理

首页 > 图书 > 图书内容/[!--newstime--]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文献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往往带有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因此,要对搜集到的文献做全面、综合的整理与分析。文献的整理包括对文献的阅读、记录和制定文献综述。
一、文献的阅读
掌握研究文献的阅读方法是整个研究文献查阅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充分利用搜集到的研究文献,从中获取对研究课题有价值的信息、资料。文献的阅读需要借助有效的阅读原则和恰当的阅读方法。
(一)文献阅读的原则
1.计划性原则
阅读研究文献时,应当有一个大体的阅读计划,作出具体的时间安排。阅读进度的确定,应考虑到文献资料的数量、难度和性质,以及研究课题完成的总体安排和进度。大量科研经验表明,制订具体、适当的阅读计划,有助于研究者在计划期限内完成阅读任务,并形成高效率阅读、善于控制阅读时间的良好习惯。
2.顺序性原则
阅读研究文献,应遵循一定的顺序,这有助于提高阅读效率,也是制订阅读计划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应先看原始文献,然后看文献综述;先看理论文献,后看应用文献;先看书籍,后看论文;先看近期文献,后看远期文献;先看重要期刊杂志上的文献,后看次要期刊杂志上的文献;先看科研论文的两头(摘要和结论),后看中间等。
3.批判性原则
阅读研究文献,研究者无疑可以从中获取对研究课题有价值的资料。但是,它也常常会限制研究者的思路。为此,要求研究者在阅读已有文献时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坚持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已有的成果。比如,在阅读一篇理论研究论文时,应注意文章推理的依据是什么、文章对原有理论有何发展与贡献、它是如何解决原有理论不能解决的矛盾的。同时还应该考虑这样一些问题:文章对问题的陈述是否清楚、简洁?研究假设的构思是否合理?研究的方法是否合适、有效?被试取样的随机性和统计数学工具运用的恰当性如何?结果或结论的解释是否恰当、合理等。
4.同时性原则
搜集和阅读文献的工作应同时或交替进行。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文献阅读的结果可以更好地指导文献的搜集,而文献的搜集反过来可以为文献的阅读提供更具针对性、更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二)文献阅读的方法
研究文献阅读的方法主要有浏览、粗读、精读三种。这三种阅读方法各有利弊,研究者应综合灵活地掌握,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以提高文献阅读的效率。
1.浏览
浏览是将搜集到的研究文献粗略地翻阅一遍。通过浏览研究者可以对搜集到的研究文献的内容、价值有个初步的认识和判断,并据此确定是否需要对该文献进行更深入的研读。
浏览的要求是:(1)目标明确,即研究者要根据自己研究的目的,有针对性地阅读研究文献的内容,并对其价值作出初步判断。(2)要善于抓住重点,了解内容概况。对没有明显价值的部分,可以大段大段地跳过去,反之,则应当放慢速度。(3)速度要快,采用“扫描式”、“跳跃式”的阅读方法,即坚持用眼睛扫视和不出声的默读,并善于根据阅读目的和具体内容不断地调整阅读速度。
经过广泛的浏览相关文献,研究者可以从中确定相关研究的数量多少、质量优劣,分层次地筛选出各类文献,为进一步阅读打下基础。
2.粗读
粗读是了解一篇文章的基本观点,搜索文献引用的主要事实或数据的一种鸟瞰式阅读方式。其目的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广泛地涉猎多方面的文献资料,把握文献的主旨与脉络,获取文献的基本观点与主要事实。
粗读的文献涉及面应该比较广泛。通过粗读,可以接触各种研究文献,了解该领域研究的整体研究倾向性。具体地说,一方面可以了解当前研究争论的焦点及发展动向,了解当前提出的新观点和取得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自己的学术领域的视野,从其他学科、专业的文献中获得有益的资料及其在理论建构、方法设计等方面的新启示。
3.精读
精读是在粗读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求深、求通、求精、求透、求创新的阅读方式。其目的在于理解、鉴别、评价、质疑和创新。它是文献查阅中最关键的一步。通过精读不仅要全面掌握研究文献的实质内容,而且还要明确选出有价值的资料、发现问题和提出新的见解。可以说搜集文献、浏览和粗读文献,都是为精读服务和打基础的。
精读的过程包括选择精读的文献,全面把握文献的内容和逻辑结构,对文献的观点和材料提出质疑,提出超越所读文献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等四个阶段。
选好精读的文献是首要的步骤,它是在浏览、粗读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的具体目的而选定的。这一选择的过程体现出阅读者的知识经验、理论水平和能力。其次,阅读时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眼到、手到、脑到。研究表明: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提纲挈领地记录文献的要义、创新、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见解,是保证和提高精读效果的有效方法。此外,精读务必求精。要认真思考,深入理解,抓住重点和中心,并力求在思想上融会贯通。


二、文献的记录
记录就是把文献阅读中有价值的资料保留下来,为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做好准备。记录可以帮助记忆、锻炼思维、提高文字表达能力,有利于对研究文献的深入思考。记录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效率,避免重复劳动,而且也是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1.文献登记的格式
对每一种阅读过的文献都应该做好完全并准确的书目登记,这将有助于研究者在课题完成后编辑一份完整的参考文献目录。《中国学术期刊》对文献登记的格式作出以下规定:
(1)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例如:
[1]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唐淑.幼儿园课程研究论文集萃(一):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和整体改革[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余珍有.教师的交际行为研究——幼儿园教师语言的语用学分析[D]:[博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4.
(2)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如:
[1]钟小锋.三至六岁幼儿形状辨认中的干扰因素[J].幼儿教育研究.1993(5):43—45.
[2]曹瑞,阴国恩.3~7岁儿童分类方式对分类结果影响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J].2001(2):7—12.
2.文献资料记录的方法
标记式就是研究者在阅读研究文献时,用一些符号(如圆圈、着重号、疑问号等)将文献的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等标记出来。采用此法时,标记不宜过多过密,否则反而难以突出重点,失去做标记的意义。
批语式是在所读文献的空白处简单写上自己对文献有关内容的见解、批语、解释、疑问等。标记与批语式的特点是简单、方便、可随读随写。
抄录式指把阅读文献所得的情报资料抄下来。抄录有全录和摘录两种。全录就是指全文照抄,它适合于全部有价值的文献。摘录指只将有价值的、自己需要的那部分研究资料有选择地按照原文抄录下来。摘录时应注意准确,要整段整句地摘录原文的重要论述和数据资料,包括标点符号,避免断章取义。摘录时还应注明书名或文献的题目、作者姓名、版本、出版时间、期刊年号和期号等,以便日后查找、核对或引用。
提要式指根据研究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文的基本观点、主要事实和方法、结论要点等加以概括、缩写。概括时应力求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原文献的概貌,不要有意或无意地曲解原意,更不要随意发挥。一般来说,提要包括以下几部分:书目登记问题、对象、方法、结果和结论。提要应尽可能浓缩主要的相关信息,同时也要包括所需要的所有细节。提要的长短受研究报告的长度、研究的复杂性、研究结果的广阔性等因素影响。
札记式指阅读文献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批评、疑点、意见、得到的启发和收获等等记下来,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札记的内容与形式比较灵活,可长可短,段落、句子、短语均可。科研经验表明,这是及时记录思想的火花、积累知识、提高研究水平的有效方式。为此,应善于对札记的内容进行整理和分析。


三、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内某一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与进展进行系统、全面的综合叙述和评论。文献的搜集与整理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文献综述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综合性综述是针对某个学科或专业的,而专题性的综述则是针对某个研究问题或研究方法、手段的。
1.文献综述的基本结构及其内容安排
文献综述的格式及内容安排并没有固定统一的规定。如果文献综述是研究报告中问题提出部分的内容之一,那么它的格式应服从研究报告的安排,内容多集中于对现状的概括和评价。如果文献综述是相对独立的论文,则可以参照下述格式与内容:
引言——包括撰写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正文——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上一篇:第二节 文献的搜集     下一篇: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