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教育实验研究法的一般程序

首页 > 图书 > 图书内容/[!--newstime--]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了在教育实践中能够顺利地进行教育实验,我们必须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教育实验的过程模式,了解教育实验的程序。一般认为,教育实验研究法的包括准备、实施和总结三个阶段。
一、实验的准备阶段
教育实验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选择和确定实验课题
实验课题的选择与确定与一般研究课题的确定有相似之处,课题主要是来源于教育改革实践和已有理论。但是,并非所有被发现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都值得进行实验研究。即使有的问题值得进行实验研究,也有可能因为种种主观的或客观的原因而难以马上得以研究。因此,在从教育实践和相关的理论认识中发现问题以后,研究者还需要从中选择问题。一般说来,选择问题时要考虑以下要求:
1.要具有研究价值
研究者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考虑实验研究的价值。从理论方面看,一个问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就要看解决该问题是否有可能填补学术上的空白,或者修正、发展某种理论。从实践方面看,一个问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要看解决该问题是否可能明显地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否能为实践工作者提供可操作的方法和技术。


2.具有可行性
完整、系统的实验研究需要具备多方面条件。包括研究者的主观条件,即研究者已有的理论知识、研究能力和组织研究的能力、经验、专长、研究基础等方面的因素,还包括完成研究所需的客观条件,即人力、物力、财力、相关的技术条件等。如一项以“幼儿学习主动性培养”作为研究问题的教育实验中,研究者把测评幼儿主动性的工具的开发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对学习主动性的结构和行为表现、学习主动性形成和作用的规律等方面作了较系统的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研究者编制了“幼儿作品分析调查问卷”和“自陈调查问卷”等测评工具。这些经过规范程序得以制定的测评工具,确实能有力地增强此项研究的现实可行性。
(二)提出实验假设
当课题确定后,就要对选定的课题提出假设。假设是对研究中因果关系的表述。科学假设必须符合下列条件:第一,它必须以一定的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为依据。第二,它必须解释和说明已知的有关现象和事实。第三,它本身不能有任何自相矛盾或无法自圆其说的地方。研究者要明确实验过程中改变哪些因素,进而对哪些因素的变化产生影响,在假设中要将这些问题表述清楚。如《大班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实验研究》中提出的假设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幼儿获得成功体验应当能够促进幼儿自信心的发展。”这一假设比较明确地阐述了课题研究的目标,明确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课题的假设如果不明确,就会使研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当然,在提出假设的同时,还应该对实验中的变量进行清晰的界定,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三)选择实验模式和实验对象
在提出实验假设并界定变量之后,研究者还需要根据实际,尤其是研究人员的理论准备、工作经验、研究工具和物质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实验模式。每一种实验模式各有优缺点,所以研究者不必等待所有的条件都已完备才开始按照某些较为理想的实验模式开展研究,而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
(四)制定实验方案
这一步骤是研究者对如何实施研究做出比较详细的规划。实验方案主要包括明确实验目的和指标,确定实验变量,分析和选择实验对象及确定处理方法,制定实验程序和控制措施。此外,还要考虑实验的组织领导、实验时间的安排、经费设备来源、实验的技术准备等问题。


二、实验的实施阶段
实验的实施阶段,就是操作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和观测因变量变化的过程。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创设验证假设的条件,观察假设的现象是否发生,收集验证假设所需要的资料等。
实验的实施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育实验要体现正面教育性。进行实验前,研究者必须对问题进行认真的理论钻研,至少根据最新的科学理论,估计不会发生任何不良影响才可以进行,如40年代的一个实验,从孤儿院选一批新生儿置于暗箱中,只保证吃喝而不给任何其它刺激,结果这些原本正常的婴儿,机能逐渐退化,直至痴愚。这一实验后来因受到强烈的社会谴责而被迫停止。
2.被试必须保持正常状态。被试的正常状态是实验结果具有科学价值的重要前提。如,实验对象处于伤害性刺激中或者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下而进行的教育实验,其实验结果均是不可信的。
3.必须认真考虑所采用的手段和技术会不会产生不科学的结论。研究者应当在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对每一步、每一技术加以检查,看所收集的资料是否正确地反映事实,有无虚假歪曲等情况。如,在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性实验时,什么是智力,如何评价智力,开发智力的方法等都应注意手段、技术的科学规范。
4.正式实验前,应先在小范围内进行一些试探性的实验,在取得初步结果并通过适当的检查和必要修正的基础上,才逐步扩大实验范围和继续深入的实验。从对儿童的影响上,从实验成功的把握上,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都不允许一开始就冒险进行大规模的实验。


三、总结阶段
(一)整理实验资料
通过实验的实施,获得了大量的原始资料或数据,因此,研究者必须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评价和汇总,从而使资料、数据完整、真实地反映事实。资料的整理可以保证材料的可靠性,使研究的主导方向更加明确,为进一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取得正确的结论奠定基础。
在整理资料时,首先必须要对资料的真实程度进行判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其次,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使得经过整理的研究结果形成系统化的资料或数据,为研究结果的进一步分析、研究创造有利条件。
(二)统计分析实验结果
对于教育实验研究的结果,既可以从质的角度进行定性的分析,也可以从量的角度进行定量的分析,并且二者互为基础,互相补充,也是密不可分的。研究者对于获得的结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解释和分析:实验结果是否证实了假设?证实了假设的哪些内容?是否有与假设相互矛盾的地方?尤其在得出结论时,研究者一定要持有谨慎的态度。因为,即使在实验研究中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并非机遇所致,也不能绝对地断言因变量的变化一定是自变量引起的,很可能某些未知的和未被控制的因素正是引起因变量变化的原因。所以,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实验结果是非常重要的。
(三)撰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撰写是教育实验研究过程的最后一步,它是教育实验成果的文字表述形式,是实验研究的总结,也是实验成果交流、评价及推广的基础。
1.撰写实验报告的注意事项
(1)要以陈述事实为主
实验报告在写作方法上与一般的论文不同,论文的撰写,主要是以理论的分析论证为主,多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论证某一问题,虽然在分析论证中也运用典型的事例,但它多是在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下运用的,也不强调引用事实的全过程。论文常用第一人称表示自己的观点和体会。而实验报告则以陈述确凿的事实、测量的数据、实验的过程与结果为主,虽然对实验的结果也要进行分析论证,但它的论证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对确凿的事实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理论的认识。在实验报告中,一般不用“我”、“我的意见”、“作者的看法”等字样,而多用“我们”。实验报告与文艺作品也有不同,文艺作品可以采用夸张、渲染和虚构的手法,而实验报告丝毫不能搞夸张、主观臆测和弄虚作假,必须实事求是地陈述实验的过程与结果。


(2)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实验报告虽以陈述事实为主,但它并不是一些原始材料的罗列,而是在整理和陈述事实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以及数量分析的方法,进行理性的加工,将感性的材料上升到理性认识。一份好的实验报告,除所报告的实验活动真实、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外,还应揭示出所研究事物的内在的必然关系,总结出实验的基本原则,找出实验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为解决某方面的教育问题提供新的经验和依据,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3)应遵循撰写报告的常规
实验报告的撰写,不是举笔就成的,它要经过一个撰写的过程。一般是先草拟出提纲,筹划好实验报告的框架或结构,考虑出每一部分陈述些什么内容,穿插哪些图表和数据,这是对实验报告进行全面构思的过程。提纲拟好后,即可按照提纲进行初稿的撰写工作,在撰写时应当作到材料翔实,层次清晰,前后连贯,逻辑严密,语言准确,文字流畅。初搞写好后,要反复推敲,认真修改,精益求精。对遗漏的重要情况和材料,要作补充;对不实的情况与语言要纠正;对那些可有可无的材料要舍得割爱,把它去掉。
(4)要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
实验报告的撰写,必须持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报告中的事实和数据要确凿无误,分析要客观公正,实验结果要真实可靠,经得起检验,要老老实实地指出这次实验的成绩是什么,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尚待研究,决不允许弄虚作假,虚报成绩。
2.教育实验报告的一般结构
实验报告的撰写,没有一个划一的格式。一般说来,实验报告的结构,主要有以下一些项目或成份:
(1)题目。实验报告的题目应与实验的课题相符,反映实验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一般是在某某实验之后加上“报告”二字,如“……改革实验报告”。有时在题目上也不一定使用“报告”这两个字,如“……改革实验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