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精选
在教研活动中将教师的教育经验与现有的教育理论联系起来,以及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的“个人行动理论”不仅有助于教师深入地整理、反思自己原有的教育实践,而且可以更为有效地帮助教师在以后相同或相似的教育情境中增强“行动理性”,主动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为了具体地说明教师的教育经验在教研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下面我们将以XX幼儿园的一次教研活动为例予以说明。
XX幼儿园的一次教研活动在今天的教研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我先给大家念一个小案例,这是小班谢艳君老师在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因为这一问题带有普遍性,所以我们把他拿到今天的教研活动中,由大家共同探讨解决的方法。
案例记录:今天的计算活动时5以内的点数,我为幼儿提供了动物小卡片作为点数的教具,孩子们高兴极了,我正在依据教育目标逐步深入时,今朝踊跃地站起来,大声地说:“老师,我去过动物园,我看见过大象,鼻子可长了”,今朝的话还没有说完,其他孩子就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我的教学活动被打乱了。
主持人:今天我们将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本次教研活动,分成三个小组,教师们利用小组讨论的时间,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各组把观点整理出来,推选一人在大家面前阐述。
问题一: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你如何处理?
第1组讨论的结果:
1.关注孩子的兴趣,觉察孩子的需要,作出积极应答。
2.调整目标,变成语言活动。
3.满足孩子的讨论兴趣之后,继续教学活动。
4.用适当语言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引回教学活动。
5.利用孩子的兴趣,达到本次活动的目标。
6.依据兴趣的价值是否符合中远期目标,作出恰当反应。
第2组讨论的结果:
1.婉转转回原目标。
2.挖掘利用兴趣点的价值,完成预定目标。
3.根据年龄确定办法,小班尊重幼儿需要,中大班继续完成原目标。
4.依据兴趣,调整目标。
5.根据兴趣转移时的情景,如果多数孩子都转移了,老师就跟着兴趣走。
第3组讨论的结果:
1.可以随幼儿兴趣走,不强回原目标。
2.利用兴趣完成原目标。
3.采取适当方式引回幼儿。
4.反思孩子们为何转移兴趣,采取解决的办法。
主持人小结:
根据大家的讨论,大致有三种类型的办法。
1.引导幼儿回到原来的教育活动(具体方法不一)。
2.教师随幼儿兴趣调整目标和教育活动。
3.视幼儿的兴趣、当时的情境、年龄特点和相应的不同要求等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回到原先的教育活动上。
问题二:不同的做法,反映出我们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我们重视的是什么?
1.用方法引导幼儿回到原来的教育活动——重教育活动——侧重于教师的角度或以教师为中心来展开活动。
2.随幼儿兴趣,老师调整目标——重幼儿兴趣——以幼儿为中心来展开活动。
3.不完全按照兴趣,也不一定非要回到教育活动上,视具体情况而灵活处理——灵活、动态地掌握教育活动的方向及师幼互动关系。
问题三:重活动本身、重兴趣与兼容三种形式对孩子的发展各有哪些价值?
第1组讨论结果:
重活动——实现目标。
重兴趣——尊重孩子,符合孩子年龄特点,面向全体,注重个别差异。
第2组讨论结果:
重活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良好的习惯,但有一定的局限性。
重兴趣——满足孩子的需要兴趣,发展方向,有利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
兼容——是最理想的状态。
第3组讨论结果:
重活动——实现目标,体现教师主导,任务意识,避免随心所欲。
重兴趣——确立自信心,满足孩子的需要,获得成功感,个别孩子的语言得到发展,主动参与。
兼容——融会贯通,像鸡尾酒一样发挥着无法想象的作用,妙不可言。
主持人小结:
问题四:你在工作中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当时的情境是怎样的?你是如何处理的?
教师提供的日常小案例:
1.活动时,墙外正在挖地沟,地砖都松动了,孩子们发现转下的地沟是蚂蚁的巢穴,兴奋地去挖蚂蚁洞,寻找蚂蚁卵。我认为孩子们的这一发现是很难得的,教师不可能回头再单设目标,挖个地沟,满足孩子的好奇,相比之下,我认为根据兴趣让孩子们充分地观察和探索比原目标更有价值。因此,我采取了随幼儿兴趣的做法。
2.在音乐活动《来了一群小鸭子》中,有一句歌词:小白鸭、小黄鸭、小黑鸭、小灰鸭四种颜色的排列顺序,孩子们对此总是记混。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即中班幼儿对具体形象的教具易于掌握,我选择出穿着四种不同颜色衣服的孩子做队长,在前面带孩子们表演,只有两遍,孩子们就全会了。通过今天的讨论,我觉得根据孩子的表现随时调整原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3.在活动区活动时,按照常规电脑组应该有3~4名幼儿,我带着一组孩子在拼图。当我抬头时才发现,80%的幼儿都在聚精会神地看电脑,其它区域没有人了,要在以前,我会不分缘由地把孩子遣回各区域,但这次我冷静地轻轻走过去随着孩子看,原来孩子们在看动画片《小贝流浪记》,孩子们被小贝的命运牵动着,紧张、兴奋,我也被故事情节感动了,随机进行了讨论,生成了新的主题。因此,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分析思考其价值,是生成主题活动的最好办法。
4.练习大肌肉动作投掷时,孩子们表现得不积极,没兴趣。在孩子们自由玩耍时,我发现他们喜欢用沙包互相投打。我灵机一动,创编了打敌人的游戏,把幼儿分成两组,一组解放军,一组敌人,用沙包在规定的距离内攻击,只是简单交换了练习的形式,孩子们的兴趣却大大增强了,在游戏中完成了教育目标。……(教师共提供了情境不一的10个案例)
主持人总结:
通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遇到儿童的兴趣和自己设定的教育活动出现不一致时,我们应该做的是根据当时具体的教育情境。儿童的年龄特点、儿童表现出兴趣的程度,以及儿童的兴趣点与自己教育活动的联系程度来综合判断自己是否应坚持原有的教育活动。绝对地以自己的教育计划为中心,或者完全根据儿童的兴趣来转变教育活动,都是不可取的。
与幼儿园原有的以单纯的理论学习为主的教研活动以及那些仅仅“就经验论经验”的教研活动相比较,我们可以说教师的教育经验在这一教研活动中得到了比较充分的重视、挖掘和利用。整个活动是由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经常面临的一个困难情境引发的,主持人通过事先设计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充分地调动了教师,引导教师自己的原有经验去寻找或反思自己解决该问题的办法,并通过问题本身的层次性引导教师将自己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法与现有的相关理论联系起来,是老师们对自己所持有的隐蔽的教育观念和理论有所意识和觉察。最后,通过汇集讨论结果,总结提炼在类似教育情境中教师可以参考的行动原则。
(资料来源:教育导刊,2003年6月号下半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