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共享:两个一百年的历史回眸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2020-06-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财富共享:两个一百年的历史回眸

财富共享:两个一百年的历史回眸

作者:董必荣

开 本:其他

书号ISBN:9787564231712

定价:58.0

出版时间:2019-04-01

出版社: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财富共享:两个一百年的历史回眸 内容简介

本书以时间为历史和逻辑起点。对“两个一百年”与“财富共享”的研究首先是建立在世情、国情、党情的分析基础上,建立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我国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规律之上的。以历史发展规律作为前提、基础和轴心。其次,运用历史辩证法分析方法,着眼于三方面的挖掘思考:(1)世界历史进程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关涉的传统与现代化进程的辩证统一关系;(3)中外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经验教训的关系。 时间概念经历了形而上学、唯物史观两大阶段的解读,它作为现代性一个重要的向度,也逐渐影响中国人。用历史与时间更能彰显一个民族的个性与优点,一个没有历史感与时间意识的民族注定会被历史所淘汰。中国共产党人把它翻转为社会时间、历史时间,以此串联起中国近代、现代、当代的历史,它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新时代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化解这一矛盾主要是靠“新发展理念”,核心是“共享发展”。国富与民富历来不是自然贯通的,当前我们重点要解决高企的基尼系数以及分配中的“二八定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揭示财富作为社会存在的形式因与目的因,凸显共享发展理念中的人民性与科学性。

财富共享:两个一百年的历史回眸 目录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本书的创新观点
四、本书的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章 范畴辨析:“时间”与“财富”
**节 时间的内涵及意义
一、时间的概念
二、三种时间的不同意义
第二节 时间与财富
一、马克思主义的时间观
二、时间与财富: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视角
三、改革开放的时间观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西方财富哲学谱系
**节 古希腊财富思想探源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三节 空想社会主义批判
第四节 二律背反的西方现代性批判
一、全面的二律背反
二、康德式“二律背反”与“理性的狡计”
三、现代性与“公共性”
四、资本逻辑视域下的“经济正义”

第三章 中国人的百年强国梦
**节 中国梦的近现代谱系
一、康有为的《大同书》
二、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三、“五四”前后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第二节 两大历史任务——救亡与发展
一、救亡与发展
二、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三、“历史终结论”批判
第三节 三次历史性巨变——一个民族复兴的历史结论
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逻辑
二、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辩证关系
第四节 百年中国梦的历史思考
一、民族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二、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三、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英雄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财富共享观
第五章 财富共享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财富共享:两个一百年的历史回眸 节选

  《财富共享:“两个一百年”的历史回眸》:  三、“五四”前后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  在近代各种社会救亡方案大多宣告破产后,中国的知识分子陷入彷徨、苦闷的境地,他们又开始新一轮的造梦运动。当时冰心提出:我梦见一个没有国界、没有民族、没有阶级区别的大同世界;共同生产、共同消费的社会主义国家;杨杏佛说: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应当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并重的大同社会;柳亚子也提出:我梦想中的未来世界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同世界。①这些初步反映了社会大转型时中国知识分子复杂的心态,即继续以空想来对冲残酷的现实世界。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在致黎锦熙的信中也提到“大同”思想,他说:一旦哲学得到改造和普及,“人人共跻于圣域”,“彼时天下皆为圣贤,而无凡愚,可尽毁一切世法,呼太和之气而吸清海之波”。这样,就达到“太平世”的大同境界。不久,即发生改变,他说:“吾知一人大同之境,亦必生出许多竞争抵抗之波澜来,而不能安处于大同之境矣。”②也表达了相类似的想法。  “五四”前后,空想社会主义在中国进步青年中还有较大影响。“工读互助团”和“新村运动”就是实例,1919年毛泽东发表文章,提出:“我数年来的梦想新社会生活,而没有办法。七年(即1918年)春季,想邀数朋友在省城对岸岳麓山设工读同志会,从事半耕半读,因他们多不能久在湖南,我亦有北京之游,事无成议。今春回湘,再发生这种想象,乃有在岳麓山建设新村的计议。”1919年4月,李大钊也呼吁青年到农村去,“把自己的生活弄简单些,劳心也好,劳力也好,种菜也好,耕田也好,当小学教师也好,一日八小时做些与人有益、与已有益的工作,那其余的功夫,都去作开发农村、改善农民生活的事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那些终年在田野工作的父老妇孺,都是你们的同心伴侣,那炊烟锄影、鸡犬相闻的境界,才是你们安身立命的地方啊”③。1919年11月1日,恽代英在日记中写道:“我与香浦(即林育南)谈,都很赞成将来组织新村。我们预备在乡村中建造简单的生活,所以需费不多。村内完全废止金钱,没有私产,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举一人做会计,专管对外金钱出入的事,举一人做买办,专办向外处购买或出售各事。村内衣服都要一致,能男女都一致更妙。会食在一个地方。设图书室,工作厂。对内如有女子、儿童的教育事业,应该很注意,因为是新村全体幸福所托。对外鼓吹文化,改造环境的事业,亦很要注意。我想,我们新村的生活,可以农业为根本,兼种果木,兼营畜牧。这样做去,必然安闲而愉快。”①  1919年底,由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王光祈等发起北京“工读互助团”②宣告成立,成员有志于“平和的经济革命”,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洗衣服、办食堂等一度干的乐此不疲,但一年不到就因为经济困难等原因而解散。陈独秀对此则提出:“在全社会的一种经济组织、生产制度未推翻以前,一个人或一团体绝没有单独改造的余地。试问福利耶(傅立叶)以来的新村运动,像北京工读互助团及恽君的《未来的梦》等类,是否真是痴人说梦?”③十月革命以及五四运动唤醒了中国一部分进步青年,促使他们比较各种社会改造方案,*终选择马克思主义。  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总结说:“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许多好心的教育家、科学家和学生们,他们埋头于自己的工作或学习,不问政治,自以为可以所学为国家服务,结果都化成了梦,一概幻灭了。这是好消息,这种幼稚的梦的幻灭,正是中国富强的起点。”④这充分概括了当时许多进步中国人各种“救国梦”的幻灭。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经济 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概况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