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螺旋:中国货币经济全面崩溃的十年(1939-1949)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2020-06-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通胀螺旋:中国货币经济全面崩溃的十年(1939-1949)

通胀螺旋:中国货币经济全面崩溃的十年(1939-1949)

作者:张嘉璈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08693569

定价:68.0

出版时间:2017-02-0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第十四章 统制物价和工资


战时统制


战后统制






第四部分 一些教训和当下的问题




第十五章 一些教训和当下的问题




附录一 价格走势


附录二 导致总需求增加的因素


附录三 供给


附录四 外汇和对外贸贸易




译后记



通胀螺旋:中国货币经济全面崩溃的十年(1939-1949) 节选

第十五章 一些教训和当下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历史因素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但压倒所有其他因素的直接原因无疑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故事不只是一个历史话题,因为在类似的情况下,这个过程可能还会在其他地方重演。不幸的是,大量的迹象表明,通胀推动的类似革命目前可能正在中国大陆周边国家酝酿。在这些财政和货币体系不完善、政府经验不足且低效的发展中国家,庞大的国防开支和规模稍低的发展支出不断地扩张着货币供应,一系列应付个别通胀现象的应景之策(了解中国抗战历史的学生很熟悉的政策)被再次拿出来尝试,而且可能再增加一些失败的经历。对那些在动荡环境中掌握他们国家及自身命运的人来说,对中国案例的事后分析是否能达到警示和指导的目的,还有待观察。
中国通货膨胀本身的教训
抗日战争爆发之初,中国政府显然没有意识到总需求在战时情况下*终会扩大到什么程度。领导层天真地认为,中国的实物产出数倍于货币供应,且能够迅速扩大,从而构成货币的有效储备。这样便产生了一个错误的概念,即相比一个工业国,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国家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满足(战时及和平时期的)居民的基本需求,因此更能够在增加生产的过程中应对货币供应的扩张。但反例实际上更多。领导层未能意识到,中国经济实际上被分割为城乡两个部门,两个部门对各自内部不均衡的通胀压力的反应不足以缓解通胀的总体影响。政府还忽略了一个现实,即传统的中国人对现代货币从来没有太多信心,流动性偏好很低,且不习惯将大部分当期收入投入储蓄。
实际上,中国也没有足够的银行设施来推动储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没有意识到采取有效措施扩大总供给的必要性。它高估了短期内能够提高供应的能力,同时严重低估了货币供应扩大的通货膨胀效应。
政府未能增加供给以应对其开支上升导致的总需求扩张,同时政府又未能将其创造的部分新收入转化为储蓄,也未能通过增加税收来部分抵消通胀压力,后两项失策加剧了前面的不利局势。中国缺乏灵活的税收结构、中心城市之外缺少储蓄机构,且也没有证券交易市场,这有一些历史原因。在此期间,政府有多次机会可以启动基本的税收和其他财政改革,但却没有做,政府因此难辞其咎。
一旦通货膨胀形成恶性循环,要阻止这一进程就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是不言自明的。中国原本应更早地去遏制通胀。但我们承认,由于加税和其他要求做出更大牺牲的措施需要强有力和广泛的政治
支持,中国政府可能希望选择*有利和*有战略意义的时机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1938年底、1939年初有这样一次机会,当时政府被迫撤到落后的内地,而人们竭诚支持政府宣布的为民族存亡开展长期作战的决定。第二次机会出现在1941年底,当时美国卷入了太平洋战争,这似乎是**次让抗战取得*后胜利真的有了确定性,同时也给政府下决心对国家财政进行一次一劳永逸的整饬提供了急需的心理和资金支持。第三次战略性机会是在“二战”结束时,当时对政府来说已经很明确,不通过基本改革来稳定货币,重建便无从谈起,而在当时,改革的呼吁是可以团结所有真正的爱国者的。然而政府一次又一次地坐失良机,直到再也没有机会了。
政府无力通过非通胀手段增加财政收入、通过储蓄和税收来消纳多余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害怕失去民众的支持,担心触犯既得利益,不敢坚决直面困难。没有智慧和勇气去采取那些不受欢迎的政策,政府当然还可以降低开支规模。但它始终拒绝采取有效措施削减支出,更是过分强调威信和外部军事力量的重要性,乃至不顾经济后果,继续政治和军事开支。奇怪的是,政府无视这样一个事实,即长远而言,经济稳定是政治权力的前提条件。它希望找到一个捷径摆脱财政困难,*终却导致了灾难。
鉴于政策失灵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政府试图通过统制价格来抑制通货膨胀的表象,通过进一步信贷扩张来增加生产。而这却进一步加速了通胀势头,价格上涨则根本不理会政治压力。实际上,因为政府缺乏执行手段,即可以熟练、公平和忠实地执行全部任务的高效、廉洁的专业行政机构,那些直接统制措施不可能得到有效实施。由于未能进行基本的财政改革,政府被迫越来越多地直接或相机统制信贷、生产、价格和工资,以及外贸和汇率,但由于缺少必要的条件,这些根本无法取得成功。简而言之,其对通胀的努力是治“标”不治“本”。
战后,政府回迁到沿海地区,经济又回到战前的城乡分割状态,只是这一次因为共产党有效切断了华南和华北的交通而显得更明显。虽然中心城市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但政府并没有采取措施扩大来自农村的物资供应。相反几乎完全依赖于外国供应。
有必要再次强调,战后初期的形势在战略上有利于对(政府)开支进行根本性调整以遏制通货膨胀压力的进一步恶化、通过非通货膨胀手段提高供给能力、通过税收改革降低通货膨胀压力。政府拒绝了这些选择,而是选择通过抛售有限的外汇资产和政府企业的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不幸的是,这种短期治标政策是*不可能成功的,而这一事实却在一开始就被忽视了。
在形势*有利时,这种抛售政策有可能会产生足够的紧缩压力,为更根本性的调整提供*初的契机。但是在财政政策和管理方面没有巨变的情况下采取这样的政策要承担非常大的风险。显然,政府低估了共产党军事威胁的严重性和内战持续的时间,对外援的持续性过分乐观;同时,也是令人费解的是,太过高估其政治力量,尤其是在利用政治手段遏制通胀的可能性方面,尽管其战时所有的经历都不成功。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经济 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概况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新书--货币与信用理论     下一篇:善恶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