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7-钱去哪了-大资管框架下的资金流向和机制-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与评价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2020-06-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3-2017-钱去哪了-大资管框架下的资金流向和机制-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与评价

2013-2017-钱去哪了-大资管框架下的资金流向和机制-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与评价

作者:殷剑峰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20111119

定价:88.0

出版时间:2017-07-01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2017-钱去哪了-大资管框架下的资金流向和机制-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与评价 内容简介

大资管框架下的资金流向分析,旨在从银行同业和银行理财、证券资管业务、保险资管业务、证券投资基金以及信托计划等维度分析研究其资金流向、流向机制以及资金流向的规范渠道和机制等,兼顾资管监管乱象和监管历程、现阶段资管市场分业监管以及资管市场监管趋势分析等。本书的创新之处或主要贡献在于从资产管理的视角研究分析其资金流向和机制,探求现有市场发展中的相关问题,并给出进一步发展的市场展望或政策建议等。

2013-2017-钱去哪了-大资管框架下的资金流向和机制-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与评价2013-2017-钱去哪了-大资管框架下的资金流向和机制-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与评价 前言

序言一 信用*重要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

殷剑峰博士及其研究团队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完成了这部名为《钱去哪了:大资管框架下的资金流向和机制》的专著。这部专著提供了一个分析全社会信用总量的框架,并据以对我国全社会信用总量进行了统计和估计。根据研究计划,今后,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将依据这个理论框架,定期统计并公布我国信用总量、结构及其变化,用之分析我国的宏观金融问题。
一、一项有价值的工作
这项工程浩大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十余年前的一项课题。那时,如今被称作“影子银行”的诸种信用创造活动,刚刚开始在我国正规金融体系的边缘以“银行理财产品”的名义生长。那时,政策的氛围同目前截然不同—如今,监管当局正致力于将“表外”“场外”“线上”的所有金融活动拉回表内、场内和线下,并施以统一的严格监管;而十余年前,大力发展表外、场外和线上金融活动,成为所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实施战略转型的主要方向,在政策层面,这些活动在彼时得到的是如同今天“双创”那样的鼓励。
当时我们就敏感地认识到,中国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可能就在这些变革中酝酿。于是,2005 年,我们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理财研究中心”,专事于此类研究。后来,几经变化,这一中心*终定型为如今的“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以下称“财富中心”),成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支柱之一。
*初的工作是对各银行金融机构提供到市场上的理财产品进行评估,并以评价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布。记得那时,剑峰和增武经常同我提到,他们解构了当时几乎所有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且发现甚多,其中令人担忧的发现就是,那些自诩为“创新”的理财产品,其实大都是“高息揽存”的变种,且有虚假陈述的问题,尤其是这些产品允诺的高收益,更是难以兑现。另外,这些理财产品的条款复杂且陷阱重重,使得投资者很难保护自己的权益。
财富中心的工作很快就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从事相关业务的各类金融机构、广大投资者和研究界逐渐将财富中心的定期成果作为开展业务、进行投资决策和理论研究的重要参考,货币当局和监管当局的主要领导也发现了此项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并要求财富中心定期向他们报送研究材料。
接着就爆发了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自然地,影子银行,作为引发危机的“祸水”,也引起了国人的关注。
*初,人们沿着惯性的思维路径,拿这个新近“舶来”的概念“套”中国的实践。然而,经过深入研究后发现,影子银行,作为以发达资本市场为基础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产物,在我们这里并没有非常良好的生长环境。因此,那些以影子银行之名推向市场的各类新产品,多数只是披着新衣的传统银行和传统金融活动。质言之,如果说在美国,影子银行的发展是“ 脱媒” 趋势的续篇, 其所引导的资金流动是“ 从银行中来, 到资本市场上去”,那么,在中国,理财产品云云,多数只是传统金融活动的变种,其所引导的资金流动则是“从银行中来,回到银行中去”。
认识及此, 财富管理中心围绕我国的影子银行以及相关的*新发展, 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工作,并于2013 年形成了由殷剑峰和王增武博士领衔的专著《影子银行与银行的影子》(以下称“影子”)。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影子”都可圈可点。其主要贡献,一是以“银行的影子”这一极具冲击力的概念,揭示了我国大量“金融创新”实际上仍在从事传统银行业务的本质;二是确认了信用研究在目前和今后金融研究中的核心地位。作者在这两方面的探讨,为我们分析当前及未来高度复杂且越来越复杂的金融现象提供了有价值的分析框架。
关于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影子”尖锐地指出:当下中国各种“金融创新”,多数只是“新瓶装旧酒”。事实上,*近几年风生水起的“互联网金融”等,多数也不脱此窠臼。只要看一看那些自称的“新金融”们,凡有机会便试图“建立资金池”、发放贷款或变相发行各类证券的事实便知,所有这些活动,其主要动力和目的都是“监管套利”。因而它们除了将我国的金融上层建筑越搞越复杂,越搞越膨胀,并不断推高利率水平、增加纯粹流通费用和交易成本之外,还有意无意地引导了一个金融“脱实向虚”的进程。
做了如此“穿透”式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我国的金融乱象,仍然是典型的体制现象。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就金融发展状况而论,在于我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发达;就体制机制而言,在于我国金融管制仍相当僵硬,以及监管框架的不协调。了解了中国影子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后者中的很多活动也可被视为影子银行)这一复杂特点以及深藏其后的体制机制弊端后,我们也不难理解,自2015 年7 月开始的十部委联合展开的互联网金融整顿,为何至今仍未结束;同样我们也不难理解,2017 年4 月2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为主题的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会上, 习主席为什么把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金融监管的重点置于金融市场和互联网金融上。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经济 中国经济

在线阅读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