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未来:从双螺旋到合成生命
![]() |
生命的未来:从双螺旋到合成生命作者:(美)克雷格·文特尔(J. Craig 开 本:24cm 书号ISBN:9787213073090 定价:69.9 出版时间:2016-06-01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
生命的未来:从双螺旋到合成生命 相关资料
[各方赞誉] 克雷格·文特尔(j craig venter),发明了先进的“霰弹测序法”,创造了第一个真正合成意义的人造生命。从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先驱之一,到合成生命第一人,在他那一系列几乎令人眼花缭乱有些甚至是跨领域的不懈探索和巨大成就中,领军其中任何一项就是了不起的科学家了。他一次次特立独行的壮举让他有了“测序狂人”“科学狂人”的雅号。《生命的未来》这本书又把我们引至激动人心的合成生物学前沿。 曾长青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精准基因组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生物学家,并开启了生物学新时代。克雷格·文特尔追随薛定谔的脚步,在破译生命密码方面更进一步,他创造的第一个“人造细胞”震惊了世界!我希望,对生命奥秘的探索,既能造福人类,又能帮助我们探知无边的宇宙。 刘慈欣 著名科幻小说作家 畅销书《三体》作者 孩子都会拆闹钟,但只有能拼回去的时候才算真正理解了它的运作原理。人类拆开生命已经有漫长的历史,但文特尔也许将是第一个把它拼回去的人! 姬十三 果壳网、在行创始人 第一次“结识”克雷格·文特尔是在大约10年前的法国戴高乐机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似乎在对视着上帝,标题是《玩弄上帝?》。从那时起,我开始追踪这个争议最大、也最具传奇色彩的科学家 ,他的新书《生命的未来》详细论述了生命科学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读者可以了解当今科学跨学科的融合: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天文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看完后,你一定会想:如果文特尔有一天获得诺贝尔奖,会是哪个领域的呢? 李大光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科学传播教授 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克雷格·文特尔是一位出类拔萃的科学家,他的《生命的未来》不但清晰地勾画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史,也展示了他和他的团队在 “合成生命”领域的卓越成就。这是继詹姆斯·沃森的《双螺旋》之后,生物学领域的又一部杰作! 爱德华·威尔逊 哈佛大学教授, “社会生物学”之父 “普利策奖”获奖图书《论人性》《蚂蚁》作者 人类正在经历一个重大转折点,因为克雷格·文特尔根据计算机设计的合成dna创造出了新生命!《生命的未来》这本书讲述的就是“奇点”到来之时dna信息和计算机如何有机结合的有趣故事,不但震撼力十足,也极具说服力。人类进化一旦经过“奇点”,生命、社会以及我们关心的一切,都可能有令人震惊的事情发生。 雷·库兹韦尔 奇点大学校长, 谷歌公司工程总监 《人工智能的未来》《奇点临近》作者 下一次科技产业革命将发生在生命科学领域。 彼得·蒂尔 畅销书《从0到1》作者
生命的未来:从双螺旋到合成生命 作者简介
【美】克雷格·文特尔 “人造生命之父”,基因测序领域的“科学狂人”。 1946年出生于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生理学和药理学博士。 1990年参与到总投资30亿美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中,但中途退出,1998年创立“赛莱拉公司”,一人单挑6国科学家,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 “文特尔研究所”创始人,2003年合成噬菌体phi X174的DNA,2008年合成生殖支原体的基因组,2010年5月合成了包含110万个碱基对的丝状支原体基因组,然后将其移植到山羊支原体细胞中,创造了第一个“人造细胞”。 美国国家科学奖获得者,2007-2008年,连续两年入选《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榜单。2013年,被《前景》杂志评选为“最伟大思想家”。
![生命的未来:从双螺旋到合成生命](http://www.00-edu.com/d/file/tushu/3/2020-06-08/45fbe91f6f700612440d1f7250ac18aa.jpg)
经济 经济通俗读物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