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中碳排放强度演化机制及减排路径研究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2020-06-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排放强度演化机制及减排路径研究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排放强度演化机制及减排路径研究

作者:赵成柏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14137590

定价:48.0

出版时间:2013-08-01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排放强度演化机制及减排路径研究 本书特色

2009年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要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一能源一环境之间矛盾比较突出的背景下,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其影响因素,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碳排放强度目标能否实现,如何实现等一系列问题既是一个现实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因此,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及其减排路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排放强度演化机制及减排路径研究》重点着手研究以下问题:一是对中国当前碳排放强度特点和碳排放强度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中国碳排放强度同国际典型国家的对比;二是中国的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有哪些?这些驱动因素是对碳排放的作用如何?三是中围碳排放强度地区差异及其收敛性如何;四是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效率和下降潜力,为中围实现碳强度优化提供可行性分析;五是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和模拟为优化中国碳排放强度提出路径。   (1)对中国当前碳排放强度特点和碳排放强度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碳排放强度呈现波动式下降,而且近年来下降幄度比较大。尽管下降幅度比较大,但与其他国家差距逐渐缩小,但绝对数仍然比较大,而且与中国政府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对中国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投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价格、国际贸易和人口因素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碳排放强度演变的多因素动态冲击响应分析发现:一是产业结构、能源价格、技术进步、城市化和投资对碳排放强度具有长期影响,能源结构和人口规模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具有短期效应。二是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依重要程度排序为:碳排放强度自身、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能源结构、能源价格、技术进步、人口规模。三是文章还运用完全分解模型从地区、产业和工业行业三个层次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能源强度是推动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决定因素,结构因素作用较小。   (3)通过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省际差异和收敛性分析发现:一是从地区分解角度看,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以及东部地区内部的差异,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的差异只构成总体差异的相对较少部分。二是从产业分解角度看,第二、第三的地区差异是构成中国碳排放强度地区差距的主要部分,而**产业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对中国总体碳排放强度地区差异的影响较少。三是中同地区碳排放强度存在着β绝对收敛性,意味着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在地区间差异将会缩小。中国碳排放强度存在东部、巾部和西部地区的俱乐部收敛。四是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存在β相对收敛性。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三大区域层面上,碳排放强度均存在β相对收敛性。   (4)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空间、目标分解及其优化路径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一是从全国来看,2005~2009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有近40%的下降空间;二是通过构建中国经济一社会一能源一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模拟发现中国的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碳排放强度将逐步的下降,但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相对于2005年下降幅度近30%。_二是若想到2020年实现中国碳减排目标,则采取控制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速度,同时增加科技投入,发展新型清洁能源等一系列组合拳。也就是说必须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水电、核能、太阳能及生物能等清洁能源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城市化发展速度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确保减排目标的实现。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排放强度演化机制及减排路径研究》的作者是赵成柏。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排放强度演化机制及减排路径研究 内容简介

2009年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要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一能源一环境之间矛盾比较突出的背景下,研究中国碳排放强度其影响因素,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碳排放强度目标能否实现,如何实现等一系列问题既是一个现实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因此,对中国经济增长中的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及其减排路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排放强度演化机制及减排路径研究》重点着手研究以下问题:一是对中国当前碳排放强度特点和碳排放强度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并中国碳排放强度同国际典型国家的对比;二是中国的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有哪些?这些驱动因素是对碳排放的作用如何?三是中围碳排放强度地区差异及其收敛性如何;四是分析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效率和下降潜力,为中围实现碳强度优化提供可行性分析;五是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和模拟为优化中国碳排放强度提出路径。   (1)对中国当前碳排放强度特点和碳排放强度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碳排放强度呈现波动式下降,而且近年来下降幄度比较大。尽管下降幅度比较大,但与其他国家差距逐渐缩小,但绝对数仍然比较大,而且与中国政府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2)对中国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技术进步、投资、能源消费结构、能源价格、国际贸易和人口因素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碳排放强度演变的多因素动态冲击响应分析发现:一是产业结构、能源价格、技术进步、城市化和投资对碳排放强度具有长期影响,能源结构和人口规模变化对碳排放强度具有短期效应。二是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依重要程度排序为:碳排放强度自身、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能源结构、能源价格、技术进步、人口规模。三是文章还运用完全分解模型从地区、产业和工业行业三个层次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进行分解分析。结果发现:能源强度是推动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决定因素,结构因素作用较小。   (3)通过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省际差异和收敛性分析发现:一是从地区分解角度看,中国碳排放强度的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以及东部地区内部的差异,其中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的差异只构成总体差异的相对较少部分。二是从产业分解角度看,第二、第三的地区差异是构成中国碳排放强度地区差距的主要部分,而**产业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对中国总体碳排放强度地区差异的影响较少。三是中同地区碳排放强度存在着β绝对收敛性,意味着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在地区间差异将会缩小。中国碳排放强度存在东部、巾部和西部地区的俱乐部收敛。四是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存在β相对收敛性。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三大区域层面上,碳排放强度均存在β相对收敛性。   (4)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空间、目标分解及其优化路径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一是从全国来看,2005~2009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有近40%的下降空间;二是通过构建中国经济一社会一能源一环境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模拟发现中国的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碳排放强度将逐步的下降,但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相对于2005年下降幅度近30%。_二是若想到2020年实现中国碳减排目标,则采取控制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速度,同时增加科技投入,发展新型清洁能源等一系列组合拳。也就是说必须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水电、核能、太阳能及生物能等清洁能源比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和城市化发展速度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确保减排目标的实现。   《中国经济增长中碳排放强度演化机制及减排路径研究》的作者是赵成柏。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经济 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概况

在线阅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