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耦合研究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2020-06-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耦合研究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耦合研究

作者:吕康娟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14126747

定价:58.0

出版时间:2012-11-01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5.2.3  问卷反映的产业和企业问题的具体表现
5.2.4  问卷反映的制度问题的具体表现
5.3  调查问卷的因子分析
5.3.1  指标提取和因子分析方法
5.3.2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和kmo检验
5.3.3  大城市中心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因子协调分析
5.4  城乡结合部居民主观满意度的结构方程(sem)研究
5.4.1  城乡结合部居民满意度评价指标
5.4.2  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5.4.3  城乡结合部居民满意度的结构方程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gis方法的大城市核心与城乡结合部经济、社会和环境空间影响关系研究
6.1  基于gis技术的空间经济计量研究的发展
6.2  基于gis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模型的建立
6.2.1  全局空间相关性的测度:g1oba1moran's i系数
6.2.2  局部空间相关性的测度:1oca1moran's i系数
6.3  数据与空间权重矩阵
6.3.1  数据的选取与获得
6.3.2  空间权重矩阵
6.4  四城市核心区与城乡结合部全局空间影响关系测度
6.4.1  上海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全局空间关系
6.4.2  北京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全局空间关系
6.4.3  武汉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全局空间关系
6.4.4  西安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全局空间关系
6.5  大城市核心区与城乡结合部整体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分析
6.5.1  大城市核心与结合部的经济关系:正向空间邻近效应
6.5.2  大城市核心与结合部的社会关系:空间异质性
6.5.3  大城市核心与结合部的环境关系:负向空间邻近效应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效益影响模式研究
7.1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四种空间影响模式
7.2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空间影响模式计量模型
7.2.1  相关模式的测度:g统计
7.2.2  城乡结合部空间影响模式的判断
7.3  典型大城市核心区与城乡结合部的全局空间影响模式
7.4  四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三种效益的局部空间影响模式
7.4.1  上海市与城乡结合部三种效益的空间影响模式
7.4.2  北京市与城乡结合部三种效益的空间影响模式
7.4.3  武汉市与城乡结合部内部空间的影响模式
7.4.4  西安市与城乡结合部内部空间影响模式
7.5  中国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相互影响规律分析
7.5.1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协调发展的时间关系:由低级到高级演进
7.5.2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的空间关系:与城市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有关
7.5.3  大城市核心区、城乡结合部与郊区的内部空间变化关系:梯度转移
7.5.4  内部空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特征
7.5.5  四种空间影响模式的发展建议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协同发展的切入路径
8.1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经济效益的耦合:嵌入式发展模式
8.2  社会效益的耦合:互补式发展模式
8.3  环境效益的耦合:支撑式发展模式
8.4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耦合
8.4.1  三种效益的纵向耦合分析
8.4.2  我国大城市综合效益分析
8.4.3  我国大城市综合效益与产业嵌入度的相关分析
8.4.4  我国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三种效益的耦合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9.1  城乡结合部管理组织架构的创新
9.1.1  创新城乡结合部组织结构创新的必要性
9.1.2  建立城乡结合部管理委员会
9.2  城乡结合部的制度创新系统
9.2.1  规划先行,树立统一规划的理念
9.2.2  资金集中使用、设施转移运营的财政途径
9.2.3  增强弱势群体实力,设置土地发展权
9.2.4  采用信息技术实现流动人口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9.2.5  优化城市核心区发展
9.2.6  多种方式平衡利益主体
9.3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1  2006年四个城市城乡结合部范围示意图
附录2  2008年四个城市城乡结合部范围示意图
附录3  主要调查问卷
附录4  大城市核心与城乡结合部插值运算结果
附录5  主要空间矩阵数据
参考文献
后记

大城市与城乡结合部社会经济效益协同耦合研究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经济 各部门经济 市政建设

在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