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动力机制与对策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2020-06-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动力机制与对策

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动力机制与对策

作者:甘春华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05894051

定价:25.0

出版时间:2010-06-01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动力机制与对策 相关资料

插图:金德林(Gindling)对哥斯达黎加在公共部门、私人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存在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和工资决定进行了实证研究;希伯特(Hiebert)对加拿大三个最大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分割进行了验证;里德和罗宾(fleid&Rubin)通过对美国1974~2000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也验证了不同种族、性别存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狄更斯(Dickens)通过计算美国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明瑟收益率,发现美国主次劳动力市场的工资决定机制不尽相同,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年限和收入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工作年限对提高劳动者收入具有积极作用;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受教育年限与劳动者的收入没有显著性关系,工作年限的作用几乎为零(Dickens,1985)。这些研究都是以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为研究对象,而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劳动力市场分割夹杂了更多的体制性、制度性因素,而且这种制度性分割与西方国家的制度分割存在很大的差别,最明显的表现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3.发展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的认识——城乡劳动力市场分割发展经济学是以二元经济结构为理论基础的,其研究的焦点是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决定问题以及城乡劳动力转移问题。最有代表性的是刘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1954年,刘易斯在其经济学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首先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转移的主要模式。刘易斯模型的主要观点是:第一,经济体系中有两个部门,一个是只能维持最低生存水平的、以传统方法进行生产的农业部门,在该部门中,工资不是由农民的边际生产力决定,而是取决于劳动者平均分享农业的产量;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第二,传统部门存在大量过剩的劳动力,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数。

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动力机制与对策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经济 经济理论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