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作者:窦建华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030261786 定价:36.0 出版时间:2009-12-01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
国际经济学 相关资料
插图:首先,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分别于1919年和1933年在其各自撰写的文章与著作中论述了各国资源要素禀赋的构成与贸易形态之间的关系以及贸易对各国收入分配的影响。他们之所以提出不同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的思想,是因为他们认为,在国际上要素的不流动造成的国家之间在要素禀赋上的差别要比在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别大得多。因此,要素禀赋差别才是决定国际分工和交换的最重要因素。其次,在贸易理论的模型化方面也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由哈伯勒、勒纳、里昂惕夫和米德等人提出的将技术、要素禀赋和偏好集于一体的一般均衡分析新古典模型,与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融合为一体,最终形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可以说,这一标准化的贸易模型实际上就是新古典学派一般均衡理论在国际贸易研究中的应用。这一标准的贸易模型可以用人们所熟悉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个要素这一模型来加以阐述:一定的要素供给和规模收益不变的技术确定了向外凸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它与特定的消费者偏好共同决定了一国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具有共同技术、要素禀赋和偏好的国家,将会有相同的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因而也就没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因此,各个国家必须在这些方面(至少一个方面)有所差别,才能产生比较优势,从而引发国际贸易,并带来贸易利益。如果技术和要素禀赋相同,各国可以在它的消费者不十分喜爱的商品上享有比较优势,因为这一商品在国际交易前,在国内的价格比较低廉。同样,如果各国要素禀赋和偏好相同,或技术和偏好相同,那么比较优势将由技术相对差异或要素禀赋相对差异决定,即一国将在其相对技术水平较高的商品或密集使用其相对充裕要素的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不过,如果现实中各国要素禀赋及技术问的差别比较显著,为了简化分析,在贸易理论模型中通常会忽略国家间消费者偏好差异的影响,专注于从供给方面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利益。在20世纪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以新古典模型为表达形式的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里昂惕夫的实证检验结果使得这一理论的追随者产生过怀疑,在20世纪60年代,林德、波斯纳、伏珀尔和维农从动力学的角度提出了不同于比较优势的新的贸易基础,但要素禀赋理论并未受到真正的挑战。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才真正出现了一次重大
经济 国际经济
在线阅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