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的转型道路

首页 > 图书 > 经济管理类图书/2020-06-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企业的转型道路

中国企业的转型道路

作者:张军 等著

开 本:16开

书号ISBN:9787543215467

定价:40.0

出版时间:2008-11-01

出版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地方上的这个实验来自1978年四川省的6家地方国营工业企业实行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这样一个今天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实验,却开了中国企业改革的先河。四川省这6家企业的实验的成功坚定了政府推广这一企业实验的决心。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央总结了四川省国营工业企业改革试点的经验,决定在国家统一计划的指导下,有领导地下放原先过于集中的权力,赋予地方和企业更多的自主权。会议还强调了发挥价值规律作用的意义。
这么一个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政策在扩大产量和提高生产率方面很快取得了成效。但是,它却触动和改变了政府和企业之间原有的利益格局。在分配中,企业利益的比例逐步高于了国家利益的比例。这显然是因为企业的扩权实验没有考虑到企业的财务约束条件。在20世纪80年代,几次通货膨胀的爆发都是因为企业将较多的收益用于发放工资和奖金,出现了被经济学家称为“消费基金膨胀’’和“工资侵蚀利润”的现象。这个现象的反复出现诱导了企业改革政策在此之后的演变。没有这个现象,我们就不能理解企业改革政策历经“经济责任制”、“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及严权制度改革的演变逻辑。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可以代表企业改革政策演变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企业改革的目标模式。它也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由单纯地进行激励机制的改革转入变革产权关系和进行企业制度转型的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一种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国有企业改革的思想逐步形成于经济学家的队伍中。这就是对国有经济的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想法。这个想法很快获得了政府的接纳。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这个战略调整的思想为基础,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抓大放小”的战略。l996年,国家体改委和国家经贸委又分别出台了《关于加快国有小企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意见》,对放开国有小型企业的改革作了全面部署。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应实行“国家所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的管理模式。此后,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成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2005年4月29日,为了进一步实现国有企业的重组和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2005年9月12日,40家公司宣布进入股权分置改革程序。2006年4月,证监会就《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该办法规定股改完成半年以上的公司方可实施再融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9,首次公开募股)将率先在完成股改或进入股改程序的公司市值占比达到一定比例的省区启动,开启大中型型国有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大门。
1.3 中国企业的分类
30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转型、转制以及新一代企业家的崛起与创业,还有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构成了一幅多彩的中国企业的图画。本书接下来的章节就将分别记录和展示这些不同企业类型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以后诸章的内容,在这里,我们将把企业改革和企业发展所涉及的企业类型做一适当的分类和概括。除了鼓励发展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这些非国有企业之外,企业改革政策中还包
括了传统类型的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地方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制、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和中央企业的现代化。毫无疑问,形成这些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推进这些企业的改革也许就是中国企业改革历程中*值得记述的东西。
1.3.1 私营企业
中国的私营企业在概念上比较含糊,没有确切的含义。实际上,《中国统计年鉴》及大部分省市的统计年鉴上使用的是“私营企业”的称谓,但《广东统计年鉴》、《四川统计年鉴》中则使用“民营经济”的定义,也有一些年鉴中使用“个体私营企业”将个体工商业和私营企业揉合在一起进行定义,还有一些年鉴将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体及集体控股企业之外的全部内资企业称为“非公有制企业”,实际上也是指私营经济。
在20世纪50年代初,旧中国存续下来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而消亡。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私营企业又逐渐恢复。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修改宪法的方式承认了私营企业的合法地位、合法权益,并在此后由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从而使得私营企业在法律的保护和支持下健康发展。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社会环境又发生了较大变化,私营企业进入了先下降后缓慢发展的时期。1992年中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出台,私营企业才真正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
1.3.2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这段时间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颇受关注的现象。经济学家对它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乡镇企业早在计划经济时期就已出现,其前身是人民公社时期由公社或生产队创办的社队企业。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日渐突出,在沿海一带,为了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粮食生产,各地竞相发展工业企业,以工养农,社队企业得到了重新发展。这是乡镇企业的早期原型。
在中国,乡镇企业以江苏省南部的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市*为典型,通常被称为乡镇企业的“苏南模式”。另外,由于各地区的自然区位和经济发展条件的不同,也有“温州模式”、“晋江模式”与“平定模式”等不同类型的乡镇企业。
1.3.3 外商投资企业
30年来,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超过了7000亿美元,外资企业的数量达60万家。30年间,为了吸引外资,中国也不断调整引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总体上看,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过程基本上可以描述为一个制度环境变革、区域空间渐进开放、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与外商投资战略之间相互促进与演化的过程。投资环境的变化创造了投资机会组合的改变,诱导出外资企业在投资方式、地域空间、来源地与进入行业等方面的演进路径。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的主要方式由*初的中外合作、中外合资发展为以外商独资为主;在投资的地理空间分布上逐步形成省域层面、城市层面及以开发区为中心的聚集分布模式;所投资的行业一开始由制造业占绝对优势,后来发展到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所占比重快速提高的新的格局。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经济 中国经济 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

在线阅读